釋道潛《臨平道中》宋山水詩鑒賞
釋道潛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這是一首風景詩,寫的是今浙江省余杭縣境內臨平山下的夏日風光。
首句仿佛是電影中的近景畫面,修長的蒲葉在和風拂動下,象是在翩翩起舞,擺弄著輕柔的姿態。緊接著就是特寫,用工筆勾出蜻蜓在風中蒲葉上難以駐足的剎那,精微地寫出了動勢,十分傳神。隨后,視角又是一變,出現了初夏時節江南水鄉的全景: 臨平山下的道路不斷延伸,遍布兩側水中的荷花婀娜旖旎,搖曳多姿。道潛儼然是一位高明的畫家,善于把大小、遠近、動靜不同的景物巧妙組接起來,組成一幅富于層次感、空間感的畫面,假如單抽出后兩句來讀,似乎平淡而且呆板,但正是有了前兩句的靈動活潑,也就帶出了整首詩篇的盎然生氣。
中國詩的傳統是以儒家思想為正宗,講究詩教的溫柔敦厚,也追求干預時事的怨刺精神。即使是描繪自然山川的景色,也常常寄托作者的抱負與理想,抒發一己的胸懷志向。但道潛的這首詩所體現的卻是老莊玄禪的精神。在整首詩中,不見人的身影蹤跡,仿佛塵世中人是完全多余的。作者自己的情感也不直接出場,而是含蓄地寓于所寫的自然之中,讓風中的蒲葉、葉上的蜻蜓、無數的蓮花隱約地透露道潛寧靜澹泊、高潔幽遠的性情。這就根本不同于那種粗鄙直露的玄言詩,絕不會自作聰明地在詩中玩弄禪理機鋒。他提供的只是一幅天然渾成的畫卷,可又無處不顯現詩僧的雅趣與玄思,以至于叫人分不清哪是道旁的蒲葉荷花,哪是道潛的情致心境。這正是所謂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所追求的最高審美境界。
對大自然只作審美靜觀,尋求純凈無邪的情趣,使自然完全地情趣化,同時也就使情趣徹底地自然化,這正是中國山水詩傳統中最典型的士大夫文化精神,在唐宋時代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據說道潛的這首詩深得蘇軾的贊賞,那也許正表明蘇東坡的審美趣味也深深地打上了禪宗的印跡。
這首詩落筆大方,揮灑自如,把工筆與寫意結合起來,在移步換景中體現出一種和諧、寧靜的心地。
上一篇: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