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聞雁而思故園,在唐人詩中不乏良構佳制,但思故園而復聞雁,蘊藉悠遠,令人興發不已者卻是不多。此詩約寫成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時詩人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離開自己的故鄉及原職住所——京師,初到淮南滁州,天涯之感及失意之緒每襲心頭,因而惆悵恍惚,整日所思所念者似乎除了故園還是故園。此時常會生出一種迷失之感,竟不知故鄉在何方了,詩人一開始便脫口自問道: “故園眇何處?”此句劈空而來,給人以迷茫之感,“眇”字于理于情皆極切合。次句從時間入手,謂思歸之念正悠長難禁。根據前面有關心理過程的掃描可知,此兩句在邏輯上是倒置的:前為果,后為因。這樣寫,便于先聲奪人,鉤魂攝魄,全詩力度賴此增強。這兩句在寫法上與王維的“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實出同一機杼。此兩句集中筆墨寫思歸。三、四兩句便點到聞雁:秋雨淅瀝的淮南滁州之夜,高齋獨坐,聞陣陣雁聲悠悠而來又悠悠而去。此兩句與首兩句又是倒置。誠如清人沈德潛所說: “歸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唐詩別裁》)此一倒置妙在使首兩句變心理上的結果為心理上的造勢,使三、四兩句變心理上的原因為心理上的延長。若無首兩句的造勢,則三、四兩句的聞雁便顯得寡淡無味了。另一方面,此一倒寫又給人以品賞不盡的余味。為什么呢?因為首兩句是敘述,為實寫,三、四句是描寫,為虛寫。以虛寫作結,則覺四至俱空,滿處生風,反之則悶矣。
歸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沈德潛《唐詩別裁》)
高齋雨夜,歸思方長,忽聞鴻雁之來,益念故園之切。閑閑說來,絕無斧鑿痕也。末句為歸思添毫。(黃叔燦《唐詩箋注》)
前二句先說歸思,后二句點到聞雁便住,不說如何思歸,而思歸之情彌深。“眇何處”,離家之遠也。“方悠哉”,歸思之久也。此時而聞雁,其感觸歸思為何如?況當秋夜方長,秋雨凄清之際乎!第三句又是加一倍寫法。(李 锳《詩法易簡錄》)
上一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闕題·劉眘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