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偶題三首(其三)》中外哲理詩賞析
步隨流水覓溪源, 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 倚筇隨處弄潺湲。
朱熹善于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從平常的生活現象中悟出讀書治學與修身養性的道理。詩人的《偶題三首》看似在生活中偶有所感,隨手拈來,實際上是大理學家善于發現開掘生活的真諦,善于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給人以藝術的享受與思想的啟迪。
這首詩的前兩句“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在渠頭卻惘然?!笨磥?,也許詩人溯流而上,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想要尋覓溪水的源頭。但歷經艱險行到所謂的源頭時,卻感到十分惘然。這兩句有景有情,表現了詩人尋根求源不斷探索的精神。而“惘然”之感則給讀者留下了懸念。
詩的后兩句“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源”對前兩句作了圓滿的回答。正因為詩人尋尋覓覓,難以找到真正的溪流之源,才悟出這樣一番道理:真正的溪流之源是萬派歸宗。千萬滴泉水匯成涓涓細流,細流又時斷時續。只有很多細流匯合一起,才會奔騰而出,形成真正的一道清溪。如果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真正的源頭是找不到的。于是,詩人不辭辛苦,扶著筇竹手杖,窮追不舍,到處尋找溪水之源。
這是詩人對生活的真切感悟。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那么任何事情也只能半途而廢。反之,既定目標確定之后,就要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終久會達到終極目的,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詩人獨具慧眼,以探尋水源為例,啟示人們探求真理必須有駕馭全局的眼光,必須有辨別精粗巨細和綜合歸納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約,去偏求全,去粗取精, 自然會融會貫通,豁然開朗,找到真正的溪水之源。
上一篇:《屈夏·偶然作》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元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