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仲尼沒而微言絕,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①。故《春秋》分為五②,《詩》分為四③, 《易》有數家之傳④。戰國縱橫,真偽分爭⑤,諸子之言紛然殽亂⑥。至秦患之, 乃燔滅文章⑦, 以愚黔首⑧。漢興,改秦之敗, 大收篇籍, 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 書缺簡脫, 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 “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 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 皆充秘府⑨。至成帝時, 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成校術數⑩,侍醫李柱國校方技⑾。每一書已, 向輒條其篇目,撮⑿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⒀,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 以備篇籍。
(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中華書局1962年版)
注釋 ①“仲尼沒”二句——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的言語。七十子,世傳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概稱之為七十子。乖,背離。②《春秋》為五——按韋昭的說法指《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鄒氏傳》、《夾氏傳》五家。③《詩》分為四——指魯、齊、韓、毛四家詩。④《易》有數家之傳——漢代解釋《易經》的有田、施、孟、梁丘、京氏、費氏、高氏幾家。⑤戰國縱橫——戰國時縱橫家針對當時形勢提出“合縱連橫”的策略。合縱指關東六國聯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古代南北為縱,故稱“合縱”。“連橫”,指秦與六國分別建立友好關系使六國共同事奉秦國,東西為橫, 故稱“連橫”。⑥殽亂——雜亂。⑦燔(fan)——焚燒。⑧黔首——秦代對百姓的稱呼。⑨秘府——古代禁中收藏秘籍的地方。⑩術數——占卜之書。(11)方技——醫藥之書。(12)撮——總取。(13)《七略》——劉歆根據其父劉向所撰書目提要《別錄》撮其要編寫而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分類著作。
賞析 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戰火的洗劫,劉漢建國以后文化典籍極其殘缺。于是皇朝下令廢除挾書之禁,廣開獻書之路,并且派專人到各地搜求。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經營,終于有了一定規模。劉向被委派整理皇室圖書。他死后,他的兒子劉歆又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編成《七略》。此書今已散佚。班固在劉氏父子的基礎上編成《漢書·藝文志》,成為我們今天見到的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
先秦是我國學術史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眾多的代表人物,也出現了眾多的學術流派,群星璀璨,百家爭鳴。所以漢代收集到的圖書資料紛亂繁雜。由于師承不同,每一學派內部又分成一些小的流派,需要對眾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匯編,進行學術總結。《藝文志》承擔的正是這種艱巨的使命。
班固利用《七略》,并非全部照抄,而是有所調整。首先從篇章結構上做了調整,他雖然仍依《七略》把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大類,但刪除了作為其他六略諸書總要的“輯略”,將其文字分別歸入六略之后,使說明文字與文獻書目緊密結合。其次,對《七略》原文有所增補刪改,對各類都有所“出”、“入”、“省”,即移出或刪去與某類不合的內容,增入《七略》完成以后劉向、揚雄、杜林三家的著作。此外,班固對《七略》的文辭也有所斟酌和改動。
班固依據《七略》將學術流派分成六大類,每一大類下又包含了若干小類。對每一小類中的不同師承流派又加以具體說明,有的還加以簡短介紹。如《春秋》傳主要記載了《春秋左氏傳》,其余四家一筆帶過。最重要的是班固在每一類的后面都附上自己對這一學術派別的認識,使我們能看清當時學術派別的歷史源流,對后人的研究頗有助益。比如在《諸子略》中他分析說: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亂制……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注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都是對各流派實質很精辟的理論概括,至今仍不時被引用。
在劉向父子以前,詩賦往往被看成經學的附庸,而在《藝文志》中,班固很明確地把詩賦和其他學術著作分開,表明他已經意識到文學的獨特本質,可以看出他的文學觀念。在繼承“詩言志”的基礎上,又指出“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詩人的主觀感受是由于客觀外物、社會人生的推動產生的,文學創作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動人,言之有物,而不是無病呻吟。所以“觀風俗,知得失, 自考正”,如果文學能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就能成為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正視現實,面向人生,充分發揮文學的社會作用。這種觀點比之“詩言志”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是當時先進的理論,反映出漢王朝上升時期封建階級的自信心。
這篇序文就是上述內容的概括。它首先說明對圖書加以整理的必要, 其次表彰了劉氏父子對祖國目錄學的杰出貢獻。作者謙稱其《藝文志》只是“刪其要,以備篇籍”,其實做了不少開創性的工作。《藝文志》以《七略》為基礎,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文制”的先例,成為中國第一部史志目錄,對后代的正史編纂產生了巨大影響。《藝文志》作為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在圖書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水經注》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漢語語法叢書》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