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十六字令三首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②。驚回首,離天三尺三③。(原注)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④。奔騰急⑤,萬馬戰猶酣⑥。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⑦。天欲墮,賴以拄其間⑧。
作者原注
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⑨,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這三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①十六字令三首,詩詞中有聯章體,以多首詠一主題。這三篇即如此。后文《七律二首·送瘟神》,作法相同。 ②快馬加鞭,明代徐畛《殺狗記》第十七出《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 ③離天三尺三,極言山之高,與天相近。這五字雖如作者自注所云,系用當時民謠成句,而類似的說法,古來多有之。《太平御覽》卷四○《地部》五《太白山》引漢代《辛氏三秦記》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尺。”唐代李白《蜀道難》詩曰:“連峰去天不盈尺。”宋代賀鑄《漁家傲·荊溪詠》詞曰:“南岳去天才尺五。”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七《江西》五《吉安府》曰:“諺云:高霄(嶺名)慵隔,去天三尺。”以上二句意思是說,上山時不曾留意觀山,下山時驀然回首,始驚訝其山之高峻。 ④倒海翻江卷巨瀾,隋李巨仁《登名山篇》詩曰:“疊峰如積浪。”唐代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詩曰:“連山若波濤。”宋王安石《泊姚江》詩二首其一曰:“山如碧浪翻江去。”清代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五回:“直殺得……倒海翻江波浪滾。”本句可以作直喻理解,謂群山起伏,猶如江海巨瀾翻卷。若作轉喻理解,與下句“萬馬戰猶酣”連文,謂群山糾結,如千騎萬馬交互沖殺,勢如倒海翻江,似亦可通。 ⑤奔騰急,唐代韓愈《南山》詩曰:“或決若馬驟。”金王特起《絕句》二首其一曰:“山勢奔騰如逸馬。” ⑥萬馬,宋范成大《謁南岳》詩曰:“湘中固多山,夾岸萬馬屯。”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詞曰:“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戰猶酣,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曰:“英姿颯爽猶酣戰。”韓愈《南山》詩曰:“或蹙若相斗。” ⑦刺破青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河水》三曰:“連山刺天。”鍔,刀劍的鋒刃。以上二句形容山峰的高峻。《莊子·說劍》篇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泰山)為鍔。”本詞逆用這一比喻。亦可參看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詩:“海畔尖山似劍铓。”柴夔《望九華山》詩:“九華如劍插云霓。”宋代楊億《成都》詩:“青山路險劍為峰。” ⑧“天欲墮”二句,謂天像是要塌下來,多虧高山將它撐住了。賴,依靠。拄,支撐。其間,指天地之間。按《楚辭》屈原《天問》篇曰:“八柱何當?”漢代王逸注曰:“言天有八山為柱。”又,唐代徐堅等編《初學記》卷五《地部》上《總載地》引《河圖括地象》曰:“昆侖山為天柱。”詞中天欲墮而賴山拄云云,由此類神話傳說生發而出。 ⑨骷髏山,屬苗嶺山脈雷公山系。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從那里經過。
【賞析】
曾自稱要做“山大王”的毛澤東,在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中都有著山的意象,一生與山結有深厚的情緣。這組專門寫山的小令,是1934年末到1935年長征之間寫的,詩人以雄豪夸張的筆勢,描寫了長征途中所看見、所征服過的崇山峻嶺。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領導下,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分別從福建、江西出發,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攻克黎平縣后,中央政治局于12月18日在這里召開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放棄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匯合的計劃,進軍貴州,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中共中央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此,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在云貴川山區縱橫馳騁。而這三首小令便是這個時期所寫,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紅軍所越過的各種山的神態個性與壯觀景象,在山之靜止中又時時感覺到紅軍之動,可謂寫山為表,而寫紅軍的長征則為詞之里、詞之心。
第一首寫山的高峻。首句便是一個“山”字,讓人感覺仿佛有一座高山突兀地矗立在面前,有種拔地而起的氣概。湖南民謠稱:“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要翻越如此阻擋行人的高山,正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般人來了都要下馬而行,但英勇無比的紅軍戰士依然快馬加鞭,飛馳過山。等到越過高山再回頭去看時,才發覺山原來是如此之高聳入云,仿佛離天空只有短短的三尺三寸。這種驚訝之中帶有喜悅之情,這是戰士們征服自然的喜悅,顯示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戰斗精神。整首詞只有短短的十六個字,寫的是山的高峻,但是讓人感受到的卻是紅軍戰士在崇山峻嶺之中飛快行進的豪情,用山的高峻反襯出紅軍的勢不可擋。
第二首則寫山的壯闊。山本是靜態的,但在作者的眼中,云貴高原上的層巒疊嶂就像翻江倒海的巨浪洶涌澎湃。詩人以動喻靜,化靜為動,緊接著又以“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形容群山的氣勢猶如奔騰于疆場上的千萬戰馬,激戰正酣。詩人用巨浪、戰馬比喻群山,而山之氣勢又像轉戰于云貴高原中的萬千紅軍,沖破層層艱險,有壓倒一切的氣概。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張與想象寫出奇峰凸起的壯觀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寶劍形容山的峭拔陡直,這把鋒利的“寶劍”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鋒刃一點也沒有殘破。山的峭立與峭銳被詩人刻畫得力透紙背,在古往今來寫山的詩句中,可謂無與倫比,石破天驚。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讓人聯想到女媧補天的神話:“共工氏與顓頊氏爭為帝,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缺,斷鰲足以立四極。”神話中的天柱支撐起天空,詩人引用其意,說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來,幸虧這些山像堅挺的柱子支撐起天空,使之不致墜落,從而表現出山的雄偉、堅實。與上兩首詞相同,對山的描寫讓人自然地聯想到與山一樣頂天立地、堅強挺拔的紅軍戰士。英勇的紅軍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就像這直插云霄的利劍,又像這擎天的石柱,堅不可摧,給置民族危亡于不顧的國民黨以沉重的打擊。
毛澤東的這三首小令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云貴山巒的氣勢形貌。它們各自獨立,但又互相補充,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詩人用如此氣勢磅礴的筆法來寫小令,這在詞的創作史中前無古人。南宋詞壇豪放派的領袖辛棄疾曾經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用山的矯健嫵媚來寫自己的個性品格。這種散文化的寫法已經是對傳統本色詞的突破,而千載之后的偉人毛澤東則更為大膽地運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氣勢磅礴的語言,寫出了一種具有嶄新面貌的小令。雖然宋末的風雅派詞人張炎曾說,“詞之難于小令,如詩之難于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字一句閑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乃佳”(《樂府指迷》),強調的是小令的含蓄蘊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澤東這樣的氣魄胸襟,才能創作出如此大氣磅礴的小令,可以說是大手筆、大氣概。
文章作者:王毅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卜算子·詠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