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秋天,從過去寫的散文中抽出10篇性質相近的, 集在一起,按照年月的先后編成一個集子, 在封面上題了 “山水”兩個字, 隨后又信手寫了一篇跋語:
“十幾年來,走過許多地方, 自己留下的紀念卻是疏疏落落的幾篇散文?;驘o心, 或有意,在一些地方停留下來,停留的時間不管是長到幾年或是短到幾點鐘,可是我一離開它們,它們便一粒種子似的種在我的身內了:有的仿佛發(fā)了芽, 有的則長久地沉埋著, 靜默無形,使人覺得更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我最難忘懷的,譬如某某古寺里的一棵千年的玫瑰, 某某僻靜的鄉(xiāng)村禮拜堂里的一幅名畫, 某某海濱的一次散步, 某某水上的一次夜航……這些地方雖然不在這小冊子里出現(xiàn),但它們和我在這里所寫的幾個地方一樣, 都交織在記憶里, 成為我靈魂里的山川。我愛惜它們,無異于愛惜自己的生命。
“至于這小冊子里所寫的, 都不是世人所謂的名勝。地殼構成時,因為偶然的遇合, 產生出不尋常的現(xiàn)象,如某處的山洞, 某處的石林, 只能使我們一新眼界,卻不能使我們驚訝造物的神奇。真實的造化之工卻在平凡的原野上, 一棵樹的姿態(tài),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邊含有無限的永恒的美。所謂探奇訪勝, 不過是人的一種好奇心,正如菜蔬之外還想嘗一嘗山珍海味;可是給我們生命的滋養(yǎng)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 而是碧綠的原野。自然本身不曉得夸張,人又何必把夸張傳染給自然呢。我愛樹下水濱明心見性的思想者, 卻不愛訪奇探勝的奇士。因為自然里無所謂奇,無所謂勝,縱使有些異乎尋常的現(xiàn)象,但在永恒的美中并不能顯出什么特殊的意義。
“對于山水, 我們還給它們本來的面目吧。我們不應該把些人事?lián)诫s在自然里面:宋、元以來的山水畫家就很理解這種態(tài)度。在人事里,我們盡可以懷念過去;在自然里,我們卻愿意萬古長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們既不顧慮到適宜不適宜,也不顧慮這有限的一湖湖水能有多少容量,把些歷史的糟粕盡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圍, 一片完美的湖山變得支離破裂, 成為一堆東拼西湊的雜景?!沂窃鯓訍勰侥切┻€沒有被人類的歷史所點染過的自然:帶有原始氣氛的樹林, 只有樵夫和獵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漸漸遠離了剩下的一片湖水,這里, 自然才在我們面前矗立起來,我們同時也會感到我們應該怎樣生長。山水越是無名,給我們的影響也越大; 因此這些風景里出現(xiàn)的少數(shù)的人物也多半是無名的:但愿他們都謙虛, 山上也好,水邊也好,一個大都會附近的新村里也好,他們的生與死都像一棵樹似的, 不曾沾污了或是破壞了自然。”
等到第2年9月, 《山水》在重慶的一個書局出版時, 由于一時的疏忽,這篇不及1000字的短文卻沒有印在書的后邊。如今重新編定這本小書, 又加上1942年以后的3篇,再把它重讀一遍, 覺得它并沒有失卻它充作跋語的意義。這種對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謝昆明7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樣樸素,坦白, 少有歷史的負擔和人工的點綴,它們沒有修飾, 無處不呈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這時我認識了自然, 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戰(zhàn)期中最苦悶的歲月里, 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 當社會里一般的現(xiàn)象一天一天地趨向腐爛時,任何一顆田埂上的小草, 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給予我許多啟示,在寂寞中,在無人可與告語的境況里,它們始終維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 它們在我的生命里發(fā)生了比任何人類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們那里領悟了什么是生長, 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但是自從1942年以后, 除去這里加上的3篇, 我就很少寫《山水》這類的文字了。當時后方的城市里不合理的事成為常情, 合理的事成為例外,眼看著成群的士兵不死于戰(zhàn)場, 而死于官長的貪污,努力工作者日日與疾病和饑寒戰(zhàn)斗, 而荒淫無恥者卻好像支配了一切。我寫作的興趣也就轉移,起始寫一些關于眼前種種現(xiàn)實的雜文, 在那時成為一時風尚的小型周刊上發(fā)表, 一篇一篇地寫下去, 直到1945年八月十日才好像告了一個結束。如今回顧,我仍然愛惜《山水》里的幾篇, 以及那篇跋語里所說的幾段話。因為無論在多么黯淡的時刻, 《山水》中的風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閃著微光,使我生長,使我忍耐。就是那些雜文的寫成,也多賴這點微光引導著我的思路,一篇一篇地寫下去,不會感到疲倦。
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種種陷入比戰(zhàn)時更為紛紜的狀況,終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沒有原野的風梳櫛我的心靈,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這時我覺得這本小冊子與其說是紀念過去走過的許多地方,倒不如說是紀念昆明。
1946年冬,寫于北平。
(《山水》, 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賞析 《山水》最初由重慶國民圖書館于1935年出版。出版時, 由于疏忽而漏印了它的跋文。當時收入的散文有9篇。1947年5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再次出版這本散文集,作者又加進去3篇??偣?2篇散文,是作者“十幾年來,走過許多地方”所留下的紀念。初版時漏印的跋文,重新編寫后附在了后面,作為后記。即是此文。
集中收入的散文,性質相近,寫的大致都是有關山水的事情。而寫山水,無非是寫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篇后記,前半部分表達的就是作者對于自然的看法,分了兩個層次闡明:一是什么是真正的山水。馮至心中的山水,不是世人所謂的名勝。他說:“真實的造化之工卻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樹的姿態(tài),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面含有無限的永恒的美?!毕矚g樸素、坦白的山水自然,喜歡樹下水濱明心見性的思想者,正是馮至當時的審美取向。他從原野、小草、飛鳥及普通人身上探尋生命的存在本質,并于平凡中感受生命的莊嚴偉大。二是對待山水的態(tài)度。馮至認為, 只有未被人類歷史點染過的自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在他看來,人的出現(xiàn)和存在,本就是自然界一道普通的風景。因此,如同一棵樹、一條河流天然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樣,人類也應該與自然同體,而非游離其外,甚至與其成為對立面。當然,人類是不可能與草芥、沙礫相提并論的。有史以來,人類為了自身發(fā)展,從未停止過對大自然的沖擊。人與自然,永遠是個說不完的話題。
文章的后半部分,有一段比較重要的話:“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樣樸素、坦白,少有歷史的負擔和人工的點綴,……在抗戰(zhàn)期中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我在它們那里領悟了什么是生長,明白了什么是忍耐?!边@里, 自然與人的關系得到高度諧調,無論自然,還是人,其本質都是平凡與偉大、素樸與莊嚴的共同體。即,以質樸、簡單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顯示了生存的莊嚴和偉大。馮至深受德國作家影響,里爾克是他的精神偶像,從他那里,馮至學會了觀察、體驗,學會了沉潛與忍耐。而從歌德身上,他理解了生命的躍動,并在不斷向外開拓中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在亂世中,馮至不僅僅尋求一種山水的超越與心靈的安寧,而且力圖從自然的質樸與平凡中挖掘生命本質的內在意義。他從自然那里“領悟了什么是生長,明白了什么是忍耐”,在平凡人的執(zhí)著、樸素、隱忍中,汲取了曠達的、向上的生存力量。
全文結構呈包圍式,中間加進十多年前作的跋文,但脈胳依舊清晰。文章風格散淡,意蘊深刻。同時作為一種歷史性的感懷和追憶,又若隱若現(xiàn)地浮動著一層憂慮和傷感。
上一篇:《爾雅注》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山野掇拾》后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