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濃如滴,湖光平如席。
風月不相識,相逢便相得。
《彥周詩話》記載說:“季父病中,夢至一處泛舟,環水皆奇峰可愛,賦詩云云。既寤而言之,后數日卒。”許彥周所指,便是這首《夢中作》,按這個說法,這首小詩所敘,便當是詩人最終的歸宿處,因而帶有濃厚的佛家圓寂似的證悟在內。
許彥周所敘真實性如何,可置而不論,但詩人曾深受禪宗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的影響卻是顯然的。他另有一首《題善山院》詩說:“瓦爐柏子裊殘煙,午夢醒來一暢然。不悟功名負終老,荒山饑走又三年。”對幽深清遠的林下風流的向往,使他的詩作往往體現出清新的禪境和濃厚的禪味。這首《夢中作》便是這樣一篇會心之作。
詩的題材很平常,內容也很單純,但境界優美、神韻飄逸,別有一種雋永的情味。全詩四句都寫景,前實后虛,互為融合。詩人置身于一個令他耳明目凈的境地里:四周山色青翠,濃綠欲滴,生意盎然; 群峰環抱中是一灣靜水,湖光耀眼,波平如席。直使人覺得這一方天地之中,蘊含著一種為塵世間所沒有的特有的寧靜與幽清。面對這清新明麗的景色,詩人似乎頓然間悟透禪機,領略到隨緣任性、蕭散自然的樂趣:“風月不相識,相逢便相得”,風月本不相干,而一旦兩相融合,便給人以說不盡的愉悅,看不完的變幻。兩者互相契合,了無痕跡; 人與自然又何不如此? 或許詩人正是得此啟發,而禪關參透,在一片無邊的風月中尋得了自己的歸宿吧?詩至于此,色相俱空、無跡可求,留給人們的只是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
這首小詩寫景虛實相生、疏朗有致,虛涵概括,看去似不經意,但神韻天然,禪意入骨。
上一篇:禪詩《桑茶坑道中(其七)》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夢中偶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