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這是一首詠調名本義的詞,詞意與調名相應。“搗練子”就是《搗練曲》,“子”是曲子的簡稱。古人將生絲織成絹,用木杵在石上搗熟成練的過程,稱為“搗練”。李煜此詞寫秋夜聽到搗練杵聲,夜深不寐,別有興懷。
首三句說在小庭深院中聽到秋風不斷傳來搗練之聲。唯其庭院“深”始感其“靜”,唯其庭院“靜”,始感其“空”。為深夜聽到遠處的風聲、杵聲,寫足了氣氛。第三句直賦搗練。“砧”是搗衣石。“塞砧”,點明時在秋季,“斷續”二字,一句之中,前后復出,表明了時間空間距離間隔,風聲時強時弱、時有時無的狀態,還令人想見寒砧婦女的動作、節奏和心情之斷續。而且“斷續寒砧——斷續風”,語調頓挫抑揚,音律亦悅耳可聽,節奏感很強。這時有時無、若斷若續的砧聲,把本來深院小庭沉悶的靜態和凝固的氛圍攪動了,引發了人們夜聽寒砧的特殊心情。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杜甫的“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搗衣》),都從搗者的角度寫相思離別之情,李煜此詞則轉為寫聽者,寫他長夜不寐,其懷人之情正搖漾于颯颯涼風、斷續寒砧之中。全詞觸到人物本身的,只有“無奈夜長人不寐”這七個字。這寥寥七字,包含著聞砧而動情,因不寐而感夜長,因夜長不寐而反復聞到搗練之聲,充分表達主人公心潮起伏、輾轉反側的心態。最后“數聲和月到簾櫳”,更置砧聲于疏簾淡月之間,更顯出長夜難明的寂寞情景,一懷愁緒又和茫茫月光溶合在一起了。
這首小令,語言洗練,情調凄清,在極短小的篇幅中,表達了深厚的情感。寫得自然而高妙,幾無筆墨之痕。
通首賦搗練,而獨夜懷人情味,搖漾于寒砧斷續之中,可謂極此題能事。(俞陛云《五代詞選釋》)
上一篇:《揚州慢·姜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摸魚兒·晁補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