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①創物,能者述②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 自本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③, 文至于韓退之④,書至于顏魯公⑤, 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 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 逆來順往, 旁見側出, 橫斜平直, 各相乘除⑥,得自然之數⑦,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所謂游刃余地⑧, 運斤成風⑨, 蓋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 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⑩所藏, 平生蓋一二見而已。元豐八年⑾十一月七日書。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注釋 ①知者——有智慧的人。知, 同“智”。②述——著述。③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詩人。④韓退之一韓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大家,古文運動領袖。⑤顏魯公——顏真卿,唐書法家,歷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人稱“顏魯公”。⑥乘除——本指數學上的乘除法。這里比喻作畫筆法的消長、輕重、藏露等相互作用。⑦數——道理,這里引申為規律。⑧游刃余地——典出《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子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運刀。這里用來形容吳道子的畫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⑨運斤成風——出自《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這里用來形容吳道子畫技精湛,渾灑自如。⑩史全叔——人名,生平事跡未詳。(11)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元豐,神宗趙頊的年號。
賞析 吳道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畫家。玄宗九年,召入供奉為內教博士。他的畫法高超,擅長畫山水及佛像,有“畫圣”之稱。蘇軾是著名的畫家,他自然深知吳道子畫中“三昧”。此篇《書吳道子畫后》則是蘇軾就吳道子畫表達自己觀點的畫論。
在序文中蘇軾首先對吳道子繪畫藝術的歷史地位給予高度評價。蘇軾運用發展的藝術觀提出,世間一切學問、技藝的精進是多代人努力實踐的結果,“非一人而成也”。為了增強措辭的力度,他又說藝術發展到唐代已很完善了,由詩之杜甫、文之韓愈、書之顏真卿作陪襯,推出了畫之吳道子。
蘇軾認為吳道子畫人物,能做到“如以燈取影”——如夜里點著燈,人影立現。這正如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所云:“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他的畫既然能夠達到如此高超絕妙的境界,故而能夠“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亦即變化無常,出人意料,沖破常規,不拘成法,而且“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配合得非常協調。蘇軾主要受莊學和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他極欣賞莊子的“天籟”之美,認為“天籟”就是一種“自然宮商”,它無人為的格律,然而有優美的節奏存乎其間,使人聽起來賞心悅目,這也就是自然之法。這里所講的“自然之數”,就是任其自然而不違背藝術規律,看似無法而又有法,有其內在法度而不是固定的常法。能做到“不差毫末”,就因為有其內在的合乎規律的自然之法。繪畫中表現的“新意”符合自然法度;其中的妙理, 又寄于雄渾豪放之外。蘇軾不僅認為繪畫如此,寫詩作文也是如此,這也是蘇軾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文藝創作理論。
吳道子不僅有“畫圣”之稱,也有“吳帶當風”的雅號。他畫人物極富創新手法,為使所繪人物達到飄飄欲仙臨面當風的感覺,他用狀如蘭葉或莼菜條的筆法來表現衣褶,確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趣妙理從中透出。據說吳道子畫佛光、彎弓,不用圓規;畫棟梁、挺刃,不用直尺。一揮而就, 畫出的人物面貌也各不相同。這種在藝術自由王國里縱橫馳騁的情形,與庖丁解牛技術的熟練、郢匠運斤成風的絕技相喻,再恰當不過了。吳道子繪畫創作確實達到了與造化相契、與自然合一的境界。
吳道子的真跡,宋代已很少見到。據《東坡集·四菩薩閣記》載:蘇軾在鳳翔任上曾以“錢十萬”,購得吳道子畫的“陽為菩薩,陰為天王”的四塊門板,獻給他的父親,蘇洵以此“為甲”。蘇洵去世后,蘇軾又把這四塊門板載回四川,并作為“先君之所甚愛,軾之所不忍舍”的珍貴物品,施舍于佛寺,還專門修了四菩薩閣來儲藏這些名畫。一方面蘇軾喜愛吳道子的畫,一方面吳道子畫具有獨特的風格。所以蘇軾坦言,他對于他人的畫還不一定能判別其真偽,“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
文章雖然不長,語言自然本色,但蘇軾采用駢散相間、奇偶互用的句式,造成文章的雄放風格和自然氣勢。對吳道子繪畫人物的文字描寫,以散句為主,摻雜以偶句,抑揚頓挫,具有音韻美。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奧妙理于豪放之外”,則是哲理與詩的結合。文中以杜甫、韓愈、顏真卿幾位大家來襯托吳道子畫技的高超,又用莊子兩則寓言故事贊美吳道子畫技絕妙至極,給讀者留下了鮮明清晰的印象,可以說本文寫得也是“游刃余地,運斤成風”,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上一篇:書《通鑒》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冬陽童年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