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的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 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在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墻上,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的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 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肯急,慢慢的走,慢慢的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的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 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 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聲不響的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的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 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 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出版。)
賞析 小說《城南舊事》以昔日的北京城為背景,用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而細膩地勾畫出老北京20年代特有的風土人情, 娓娓講述了70年前古城普通百姓平凡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本文是作者自撰的《城南舊事·后記》,突出的特色在于以敘代論,講述動情的駱駝故事來表達寫作的初衷。全篇文字清雅、感情真摯、蘊含著對“第二故鄉——北京”濃濃的鄉戀,“北京味兒”十足。從文章的選材就可以看出這個特點——京城里的駱駝隊,作者選中的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卻經得住品味。這些駱駝被人牽著,馱著煤,耐心耐氣,不緊不慢地在小胡同里繞彎兒,尋找買主……,多么濃厚的地域色彩,多么遙遠的時代!“老北京們”恐怕也早已淡忘了駱駝,一旦重現這歷史的細部,喚起人們幾多沉睡的記憶,捋出幾多童年的往事,不由人不驚喜一聲:這是老北京!作者說過, “我漫寫北平,是為了我多么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她敏銳地抓取北京特有的一景,冬陽下的駱駝隊,濃縮了作者對古城綿綿情思。
后記的內蘊深沉,在刻意對比中凸現善與美。作者素筆細描駱駝,多次強調它外貌“丑”;多次描寫它動作慢,突出它沉穩安靜的性格。它從不心存惡意,與人無爭,性情和順,外貌的丑陋更反襯出內心的善良。正像作者筆下勤儉樸實的百姓平民,生活貧窮,與世無爭,盡管自己命運多舛,仍能善意待人,替他人著想,他們是小人物,地位低下更反襯出他們的人性美,作者深深懷念的正是他們。
這篇后記的語言清麗質樸,與前面小說作品敘事風格渾然天成,不露一絲雕刻痕跡。字里行間流出真摯感情,引導讀者隨同一起進入詩的意境:遠逝的鈴聲、稚嫩的童心、縷縷的鄉愁。
上一篇:書吳道子畫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抄《代集》小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