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東坡集》
〔注〕 吳道子:唐代畫家吳道玄,字道子,陽翟人。開元中召入供奉,為內教博士。其畫筆法超妙,尤擅長畫道釋人物及山水,有“畫圣”之稱。知者二句:知同智。智者創造出來的東西,由有技能的去遵循、承傳。杜子美: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韓退之:唐代文學家韓愈字退之。顏魯公: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曾封魯郡公,世稱為顏魯公。乘除:抵銷。這是說上述的各種技法如順逆、旁側、斜直的合理運用,使之互相補充,從而獲得平衡。自然之數:符合自然和實物的要素。
【文章鑒賞】
這篇題跋表述了蘇軾一個重要的創作理論,即藝術如何反映客觀事物的理論。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曾表達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于是有些人便由此誤解他不重視藝術上的“形似”了。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不僅主張“形似”,而且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藝術要求,是為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功。
他贊揚吳道子畫人物時忠實于客觀對象的創作態度,“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于是得以符合“自然之數”———客觀事物的固有特征和變化規律。他認為一切藝術家都應像吳道子那樣,首先要力求形似,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而自由抒寫。這種抒寫要在法度的范圍內自創新意,不能越出規矩;筆觸可以豪放奔驟,而其妙處仍要合乎現實情理,即所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當藝術家做到了這些,那末,便從“形似”進而上升到“神似”的境界了。
上一篇:蘇軾《文與可飛白贊》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荔枝龍眼說》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