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旭凌絕嶝,映泫歸溆浦。
鉆燧斷山木,掩岸墐石戶。
結架非丹甍,藉田資宿莽。
同游息心客,曖然若可睹。
清霄飏浮煙,空林響法鼓。
忘懷狎鷗, 攝生馴兕虎。
望嶺眷靈鷲,延心念凈土。
若乘四等觀,永拔三界苦。
謝靈運以山水詩馳名南朝詩壇,對佛學也有一定的造詣。宋文帝 (劉義隆) 曾向臣下們表示: 他自幼不曾讀過佛經(jīng),做了皇帝后,又無暇閱讀佛經(jīng),所以 “三世因果”之類的教義,他不怎么注意,但他不敢倡立反佛論調(diào),正以 “前達”及“時秀”都很“敬信”佛教之故。謝靈運便是他例舉的 “時秀”之一。既為詩,又倡佛,既尋幽探勝,又結交僧徒,于是,在靈運集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些直攝山水魂魄的名詩,也可以發(fā)現(xiàn)幾篇半詩半佛的作品。
這首詩 (題又作 《過瞿溪山飯僧詩》) 開頭兩句,即從 “登”字著筆。在旭日東升的時候,沿著曲折的登山小道,向石室攀登。石室在山之高處,故“登石室”后,可見流水歸于溆浦。“凌”,登。“嶝”,登山的小道。“泫”,流水。“溆 (xu)”,水邊。“浦”,河水入江海的地方。“鉆燧”下四句,圍繞“石室”展現(xiàn)僧人的生活方式。“鉆燧”,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燧”,為取火工具,有陽、木兩種。“木燧”,即鉆木取火。“掩岸”,是說石室在水邊高起的地方營造而成。“墐石戶”,指用泥土涂塞石門縫隙。“結架非丹甍”,謂石室極其簡陋,沒有豪富者的碧瓦朱檐。“藉田” (也作 “籍田”),指帝王于春耕時,親耕農(nóng)田,以奉祀宗廟。“藉”,即借,借民力治之。“宿莽”,是一種經(jīng)冬不死的草。“藉田資宿莽”,言僧人無田可借,唯有宿莽而已。這里,運用對比方法——世人的丹甍與僧人的石室之對比、帝王的藉田與僧人的宿莽之對比,渲染了僧人的古樸、清苦的生活。“同游”二句,轉向僧人精神境界的透視。“息心”,排除雜念。“息心客”,即指沙門,因沙門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故有此稱。“曖然”,昏暗不明的樣子。“曖然若可睹”,稱贊僧人達于真寂滅的境界。《維摩經(jīng)》卷一曰:“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僧肇注曰: “小乘以三界熾然,故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然既形,故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 不然不滅,乃真寂滅。” “曖然若可睹”,即申 “不然不滅” 義。詩人對僧人的欽敬之情,于此可見。
接著,續(xù)寫“登石室”后望中之景:清空里飄過縷縷輕煙,寂靜山林蕩漾著法鼓的聲響。僧人生活在這樣清凈的環(huán)境中,忘懷得失, 鷗同樂, 可稱得上不染紅塵, 清心靜修了。“鷗”, 一種水鳥; “”, 同 “鰷”, 一種小白魚。《列子·黃帝》載: “海上之人有好漚 (鷗) 鳥者,每日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攝生”,養(yǎng)生。《老子》五十章曰: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帝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忘懷狎鷗”一句, 寫其沉醉自然、齊物逍遙的悠然情趣;“攝生馴兕虎”一句,贊其與世無爭、哀樂不入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道家語言、道家典故來塑造他心目中的僧人。道主 “無”,佛主 “空”,二者均屬出世哲學。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士人玄、佛雙修,多以熟悉的“道”來理喻陌生的 “佛”。而謝靈運承繼兩晉玄學余波,每每在其山水詩中點綴“三玄”精義。因而,以道寫佛,正是時代風氣使然。
詩的最后四句,抒發(fā)“登石室”的感受。“靈鷲”,即靈鷲山,其山頂似鷲,時人遂稱靈鷲山。釋迦牟尼曾在此修行; 據(jù)說這里又是說般若法華處,故被視作佛教圣地。“凈土”,佛教的極樂世界,認為那里莊嚴潔凈,沒有五濁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四等觀”,《維摩經(jīng)》卷一曰: “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后僧肇注引鳩摩羅什曰: “等觀,四等眾生也。不等觀,智慧分別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三界苦”,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界。以為三界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之八苦。“望嶺”二句,表達了對佛教理想境界的神往之意;“若乘”二句,抒發(fā)了超越塵世、擺脫苦難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在謝靈運來說確實是有感而發(fā),并非無病呻吟,只要讀一讀《宋書·謝靈運傳》,就不難理解了。遺憾的是,謝靈運并未達于“寂滅界”,擺脫“三界苦”,最終以 “身敗而學未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這首詩在謝集中夠不上優(yōu)秀之作。援佛入詩,在謝靈運之前的支遁等人已有過先行的經(jīng)驗,應該說:“康樂總山水莊老之大成,開其先支道林。”(沈曾植《與金潛廬太守論詩書》)支遁有時直述佛理,赤裸裸地說教,不免枯燥乏味。謝靈運此類詩,雖景語略有增加,而“望嶺”四句卻屬“正宗”佛語,有損詩的整體美。它啟示我們: 詩中議論、說理,若堆砌術語名詞,便墮入理窟; 而應以鮮活的意象來呈現(xiàn),“須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晬語》)。
上一篇:禪詩《登白馬山護明寺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白云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