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龔自珍·病梅館記
江寧之龍蟠【1】,蘇州之鄧尉【2】,杭州之西谿【3】,皆產梅【4】。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5】,正則無景【6】;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 未可明詔大號【7】,以繩天下之梅也【8】;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 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9】。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10】,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 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11】,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12】。辟病梅之館以貯之【13】。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14】,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注釋】
【1】江寧:江寧府,今南京市。龍蟠(pan):龍蟠里,在南京市清涼山下。
【2】鄧尉:山名,在蘇州西南。
【3】西谿:在杭州靈隱山西北。谿,同“溪”。
【4】皆產梅:以上三處都以梅花著名:都出售梅花。
【5】欹(qi):斜。
【6】景:同影。正則無景:宋朝林逋詠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欣賞橫斜的影子,枝直了就沒有這種影子。
【7】 詔: 上告下。號: 叫。
【8】 繩: 木匠用的墨線, 用來衡量木材直不直的。這里指用上述標準來衡量。
【9】 殀: 同“夭”,早死。
【10】癖 (pi): 嗜好的習慣性。隱: 隱衷。鬻 (yu): 賣。
【11】 縱之: 為了要使梅花的枝干彎曲, 種梅的就用棕繩把它捆綁起來, 所以要放開它們。
【12】詬 (gou) 厲: 詬病, 辱罵。
【13】 辟 (pi): 開, 設置。
【14】 安得: 哪能。
【賞析】
這篇文章是借病梅來揭發封建統治扼殺人才的罪惡。作者的這種用意, 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作了正面說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與才民出, 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僇 (戮, 指扼殺) 之。”當時的清朝已到了衰世, 封建統治者造成一種扼殺人才的環境, 只要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民出來, 就要遭到督責、束縛以至于被扼殺。怎樣扼殺呢?“僇其能憂心, 能憤心, 能思慮心, 能作為心, 能有廉恥心, 能無渣滓心。”看到危機會擔憂, 看到不平會氣憤, 看到一切會思慮, 看到不合理的想改革, 能有所作為, 看到卑污茍賤會感到可恥, 看到污穢要求純潔, 無渣滓。這一切是有才能的人所具備的。可是這些正是黑暗腐朽的封建統治者所害怕的,所以要扼殺人才, 把人們弄成頑鈍無恥、冥頑不靈, 它的統治才能維持下去。這樣扼殺人才的結果,“然而起視其世, 亂亦竟不遠矣。”動亂還是要來的, 封建統治還是統治不下去的, 這正是它已腐朽到不可救藥了。
作者又在《古史鉤沉論一》里, 指出封建統治者“去人之廉以快號令, 去人之恥以嵩(崇) 高其身, 一人為剛, 萬夫為柔。”封建統治者為了要鞏固他的統治, 怕那些有骨氣的人不愿受他的奴役, 于是竭力摧毀人們的廉恥, 只有他一個人是剛強的, 其他萬人都要成為柔順的奴才。有骨氣的人就要受到摧鋤。這些都是作者所痛心的。
這篇里寫那“文人畫士孤癖之隱”, 正暗指封建統治者這種見不得人的私心。寫“斫其正, 養其旁條, 刪其密, 夭其稚枝, 鋤其直, 遏其生氣”,正指出把正直的都要斫掉, 新生的要加以摧殘, 生氣要遏止。這些正暗示摧殘廉恥, 扼殺一切有才能、想作為、有骨氣、能思慮的人。“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 正是跟正直相反, 跟蓬勃生氣相反、作者為病梅哭了三天, 正是為人才的被扼殺痛哭, 也包括悲傷自己的才能受到扼制而無法施展在內。
作者要“療之,縱之,順之,”就想破除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發展。不過作者既沒有權,又沒有勢,他自己的改革愿望都無法實現, 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作者只能以感嘆作結。
作者更深刻地指出,這種扼殺人才的事情,不必由封建的最高統治者自己動手,他只要造成一種環境, 自然有“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僇之。”這許多不才的人,為了個人的私利就甘心扼殺人才,所以用“蠢蠢求錢之民”來比。在這樣的環境里,人才更難逃脫被扼殺的命運了。
這篇文章的巧妙處,就是表面上句句講梅,沒有一句題外的話,而實際上卻都有含意。這兩者之間非常貼切,絕不牽強。正直被鋤,欹曲為美,寫得極巧妙,而寓意并不隱諱。還有,這篇文章富有強烈感情。指出“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給予正面抨擊。結尾發出了深沉的感慨。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留侯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