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詞中的“西園”,是詞人在吳地與所戀者相聚和分手的處所,“暮煙疏雨西園路,誤秋娘、淺約宮黃”(《風入松·桂》),“往事一潸然,莫過西園”(《浪淘沙》),一直眷懷難忘。這首詞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說:“此首西園懷人之作。”(《唐宋詞簡釋》)。
上片情景兼?zhèn)洌唧w寫法上極富變化。首二句“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清明,點時節(ji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陰雨連綿,色調(diào)黯淡,氣氛濃重,令人壓抑不舒,何況再加上風狂!如此風雨,群芳遭劫,萎謝凋零,自不待言。“聽風聽雨”之中,萬種憐花惜草之情油然而生,春意闌珊,花事零落,不必看,也不忍看,只能在靜中獨聽風雨,內(nèi)心蕩漾著無盡的傷春惜花的落寞情緒。“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作者只寫聽中的風雨,而花落春殘的景象自可揣知。瘞花銘,為落花題寫葬辭,庾信就寫過《瘞花銘》。花落而為之埋葬;葬之還為之草作銘辭;題寫時又復愁情滿懷,五字三層意思,對“聽風聽雨過清明”句內(nèi)含作出明白的揭示,充分反映了詞人惜花傷春的深情。“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二句,側(cè)重從視覺上寫眼中所見,以及見中所感。樓前,當初分手之處。綠暗,是因為紅稀,群花謝落,綠意深濃,著一“暗”字,既形象地寫出春事將了的暮春景象,又隱襯出人去景變的黯淡心情。綠暗也就是楊柳,就遠處看,是綠色沉沉,從近處看,則是縷縷絲絲,相別時,柳絲繚繞,一絲細柳,牽惹著一寸難以分手的柔情,而今柳絲千條萬縷,堆煙疊霧,這其中又不知飄漾著多少相思的愁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二句,作者換寫身上所感,從醉意、夢影、鶯聲中抒情寫意。中酒、醉酒、病酒,所以如此,聯(lián)系上文可知是因傷春。料峭春寒,與聽風聽雨暗中呼應。風雨清明,帶來花殘春去,也帶來傷春意緒,而“分攜路”邊的“綠暗”柳色,更帶來傷別的情懷,這料峭春寒,豈只是氣候,更多的還是孤獨寂寞所帶來的凄寒。中酒而醉,醉而入夢,夢當是好夢,現(xiàn)實的分離可以在夢中聚合。當然,夢總要醒來。曉夢方好,朦朦朧朧;鶯聲宛轉(zhuǎn),遠遠近近。“交加”,雜亂。夢影零亂,鶯聲隱約,兩者交互錯雜,形象與音響融合,形成一個迷離恍惚的境界,反映了傷春傷別者紛亂的心境。作者在上片詞中,分別從視覺、聽覺、感覺,到視聽交錯、夢幻與現(xiàn)實互襯的描寫,細膩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自己傷春傷別的深沉感情,手法多變,意象感人。
下片寫清明過后,風停雨止,另有一番氣象:“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西園,正面點出懷人的處所。掃園亭,而且是日日掃園亭,一是因風雨過后,落花滿地,不忍見其委地沾泥,日日掃而葬之,見惜花之情;二是風雨過后,天氣放晴,氣象一新,內(nèi)心陡生離人歸來之望,日日掃灑園亭,蘊藏待人歸之意。一般人離別之后,多是不愿重游故地,以免觸景生情,睹物懷人,而詞人卻道“依舊賞新晴”,與常情不侔。其實,這是深一層寫法,往昔與所愛者常同游賞園亭,特別是風雨之后的新晴時日,更是攜手徘徊,如此情景,歷歷在目,現(xiàn)又當新晴之際,身不由己地步入園亭,似又與伊人同游共賞,重溫舊情,正是這種不能不去、不忍不去的心理狀態(tài),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詞人對舊情的難忘。“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二句,睹物感人,觸景生情。園中秋千原是伊人昔日游戲之物,而今人去,空余秋千,倍感孤寂,驀見黃蜂頻撲秋千繩索,觸動自己念想伊人纖手扶繩的情景,進而覺得秋千索上似仍滯留有伊人手上的余香剩馥。陳洵說得好:“見秋千而思纖手,因蜂撲而念香凝,純是癡望神理。”(《海綃說詞》)黃蜂頻撲,未必是因香氣,但因心中時時有伊人在,從而產(chǎn)生幻覺上的纖手余香。明明是自己懷人情深,卻偏偏不直說,而托言黃蜂頻撲余香,“不犯本位”(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而懷人深情自然隱蘊其中,情深語癡,意新思巧。“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雙鴛,喻指女子的繡鞋,引申為美人的足跡。雙鴛不到,意即美人不來,行蹤杳然,無可奈何,所以滿懷惆悵。著一“幽”字,點染環(huán)境的寂靜。說“幽階一夜苔生”,是明顯的夸張。庾肩吾《詠長信宮中草》:“全由履跡少,并欲上階生。”李白《長干行》:“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這里從中脫化而來,表明伊人離去已久,所以青苔滋長茂盛。“一夜苔生”不可能,這是虛幻之筆,強調(diào)人去之后的景象變化之劇,襯出內(nèi)心的刻骨相思,如虛似實,筆墨靈動,手法精妙!
上一篇:《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風入松·清·宋育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