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惲敬2
二則 ·之一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3。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4。登含鄱嶺5,大風嘯于嶺背,由隧來風6。上攀太乙峰7,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8;皆隔湖,湖光湛湛然9。頃之10,地如卷席漸隱11;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12;而山足皆隱矣。始知云之障,自遠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13,而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14,而下窺玉淵潭15,憩棲賢寺16。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17。返,宿于文會堂。
1 作者于清嘉慶十八年三月游廬山,按日記游而成《游廬山記》。這里所選為辛巳(十四日)及乙酉(十八日)兩日所記。2 惲敬(1757-1817):號簡堂,清代文學家,有《大云山房文集》等。3 三峽澗:在廬山五老峰西,水勢如長江三峽。陟(zhì):登。4 李氏山房:宋人李常少時在廬山讀書的地方。5 含鄱嶺:在廬山山腰,山勢險峻,其山形似欲吞食鄱陽湖。6 隧:指山洞。7 太乙峰:廬山著名山峰之一。8 迤(yi)北:斜北方。彭澤:今湖口縣彭澤鄉。9 湛湛(zhàn zhàn)然:水深而清澈的樣子。10 頃之:片刻。11“地如”句:描寫云自地面涌來的樣子。12 湖壖(ruán):湖邊空地。13 蓬蓬然:形容云氣朦朧的樣子。14 五老峰:在廬山東南部。15 玉淵潭:在三峽澗下游,是三峽澗景色最壯觀之處。16 憩(qì):休息。棲賢寺:在五老峰下,廬山五大寺院之一。17 “夕日穿漏”二句:寫夕陽透過云層射在五老峰下,五座山峰如同相互倚負。
【析點】 蘇軾《題西林壁》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詩涉及到了旅游美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即觀察景物的視角問題。這一問題對觀賞名山勝水顯得尤為重要。名山勝水游者甚多,一個人要想發現他人未見之美,必須變換審美角度。
當作者登上太乙峰時,他沒有流連于山上的草木石泉,而是極目山外,于是他欣賞到了別人沒有見過的壯美景觀(至少文學作品沒有表現)——廬山云海圖。與泰山、黃山等名山的云海不同,作者所見廬山云海是在山外,而非山內。本文描寫了云海由遠及近,由小到大,逐漸吞沒大地、湖水、山腳的過程,濃云起勢突兀,彌布漫衍,寫得詳盡具體,生動逼真;而后再總寫云海中“蓬蓬然”的“四山”,“馳在空中”、“千萬成陣”山雨欲來的“大云”,氣勢非凡,騰涌如山。總觀概賞,真令讀者如身臨其境,親睹廬山云海。
作者因天將雨而未能登上五老峰。但他帶著一絲遺憾對五老峰“回望”時,讀者隨著他同時看到了射向五老峰的穿過云朵的夕陽光芒,五老峰在道道光芒中更顯得奇偉而靈動,儼然一幅絢爛而偉大的廬山夕照圖,頗具西洋油畫的藝術效果。
楊勇 梁欽
二則·之二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1,至神林浦2,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3,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4;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5,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6,山之靈所泄也7。敬故于是游所歷8,皆類記之9,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10。
1所:約數。2神林浦:水口名。3蒼釅(yan):濃郁的青蒼色。4團團相銜:形容云氣團團相連。5弇(yan)覆蓋。6水之征:意為云是雨水的征兆。7“山之靈”句:意為云是山中靈氣所出。8敬:作者自稱。9類記:依次而已。10詒(yi):留給。【析點】 廬山香爐峰瀑布是著名的景觀,李太白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詩。作者對瀑布只約略一點:“倍未雨時”、“望瀑布益明”,而將重點放在描寫瀑布產生云氣并漸次彌漫并環繞山峰的過程,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
同是寫云,此則與前則又有不同。首先是審美視點不一樣。前則所寫是山外之云,于太乙峰上俯視所見;此則所寫是山內之云,于神林浦遠望所見。其次是云給人的美感不盡相同:前則寫云“千萬成陣”、“相馳布空中,勢且雨”;此則寫白云“一縷起”、“團團相銜出”,一壯美,一柔美也。
上一篇:《游居柿錄三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游點蒼山記二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