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蝦蟆碚》原文與賞析
蘇軾
蟆背似覆盂,蟆頤似偃月。
謂是月中蟆,開口吐月液。
根源來甚遠,百尺蒼崖裂。
當時龍破山,此水隨龍出。
入江江水濁,猶作深碧色。
稟受苦潔清,獨與凡水隔。
豈惟煮茶好,釀酒應無敵。
據史料記載,蝦蟆碚在夷陵 (今湖北省宜昌市) 石鼻山下。宋代詩人黃庭堅說:“從舟中望之,頤項口吻,甚類蝦蟆。尋泉入洞中,石氣清寒,泉出石骨,若虬龍吼。水流循蝦蟆背,垂鼻口間,乃入江。”宋嘉祐四年(1059),蘇軾隨父親循長江再度赴京,看到這一奇異的景物,便寫了這首《蝦蟆碚》詩。碚,是地名用字。歐陽修、陸游也都有以《蝦蟆碚》為題的詩。歐陽修在他的詩題下自注說:“今土人寫作背字,音佩。”
蘇軾的詩從巨石的形狀寫起。“蟆背似覆盂,蟆頤似偃月。”描述蝦蟆的背象是倒扣的盆,腮象是半弦之月。由譬喻之月聯想到天空之月,由巨石蝦蟆聯想到月中蟾蜍。“謂是月中蟆,開口吐月液”,是說蝦蟆碚巨石乃是月中蟾蜍下凡,因此它能口吐月宮中的瓊漿玉液。
詩的第二個四句與第一個四句在寫法上頗為相似,也是從巨石的特征向神話傳說聯想。蝦蟆碚的泉水“根源來甚遠”,蘇軾詩只說到它是“百尺蒼崖裂”的結果。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了一條軼事,黃庭堅貶官涪州,途經荊州松滋縣苦竹寺,僧人把掘井所得的一枝筆拿給他看,黃庭堅認出是他在蝦蟆碚失落的筆。可見地下水脈在廣大地區都是相通相連的。這自然不是人力所能為。蘇軾在詩里說:“當時龍破山,此水隨龍出”,他歸之為開天辟地之時神龍之所為。
蝦蟆碚與眾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泉水從口鼻間流出,成水簾入江。蘇軾詩第三部分從清澈和甘美兩方面來加以描述。“入江江水濁,猶作深碧色”,是說泉水注入江中,還能看到它的清碧之色,不與江中濁水相混合。“稟受苦潔清,獨與凡水隔”,是說泉水色清味甘,不同于一般。被民間祀為茶神的陸羽曾品評苦竹寺的泉水為天下第四。苦竹寺泉水與蝦蟆碚相通,所以陸游在其 《蝦蟆碚》詩中說:“巴東峽里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蘇軾詩也稱贊泉水“煮茶好”,而且進一步推斷,“釀酒應無敵”。
《蝦蟆碚》是一首五言古詩。古詩比律詩自由,較少受格律的限制。就以用韻來說,這首詩七個韻腳字分別屬于月、陌、屑、質、職、錫六韻。但因都是入聲韻,所以仍很和葉,具有音韻之美。下筆自由,不受拘束,這與詩人后來形成雄健豪放詩風是有相當聯系的。
上一篇:溫庭筠《蘇武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