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
亂流分石上,斜漢在松西。
云集寒庵宿,猿先曉磬啼。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
“澄泉”,地名,舊址不詳?!疤m若”,指佛教寺廟。鄭谷這首五言律詩正是通過描繪澄泉蘭若周圍的自然景物,道出了他夜宿古寺時的參禪體驗。
“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二句以交待古寺的環境和當時的節候開篇,起筆便創造出一種幽靜、冷寂的藝術氛圍。古寺筑于半山腰上,已經遠離了喧鬧的塵世; 而籠罩在一片雪月輝映中的落葉林木,更給人以一種冷寂迷離之感。在這里,詩人僅用一個“迷”字,就十分生動地繪出了空林中的雪月渾融之狀。寄宿于這種雪月渾融的古寺中,鄭谷這位奔競于仕途的詩人也似乎被周圍這禪意盎然的環境所同化。一時間,什么官場窮通、榮名得失,甚至羈旅愁思都在他的頭腦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此刻,詩人的整個身心仿佛已經完全與飛流的山泉、西沉的銀河、庵頂的浮云、林中的猿鳴,以及寺內拂曉的鐘磬之聲融為一體。在這種心與物的融合中,世俗的污染已經蕩然無存,人的本心也就在頃刻間變得像空山雪月一般澄凈。一個人若能用這種凈明如鏡的本心進行自我觀照,那么他也許就能夠在入定和超然的禪境中獲得一種悟性。事實上,尾聯二句正是詩人鄭谷對自己所悟禪理的一種具體說明。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逼渲小傲肆恕豹q“了悟”,指明心見性?!安芟保孛诮駨V東曲江縣東南50里處。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梁天監年間,有位名叫智藥的僧人乘船行至曹溪水口時,聞到水中有一種奇異的香甜味,于是論定此水上流有勝地,日后將有“無上法寶在此演法”。170年后,六祖慧能果然居此大興佛法。從此“曹溪”也就成了南宗禪的開山圣地。由此可見,尾聯二句實際上表明鄭谷已經悟出珍重本心、不假外求這一禪宗第一信條。因為在禪人看來,所謂“佛”,不過是自性的化身;所謂“成佛”,不外乎是“豁開胸襟寶藏,運出自己家珍,向十字街頭普施貧乏”罷了,用長慶大安禪師的話來說,就是“若欲作佛,汝自是佛。” ( 《五燈會元》)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本心徹悟,詩人所宿的澄泉蘭若自然也就與南禪宗的曹溪圣地毫無區別了。事實上,“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之類的詩句,與禪師們“無處青山不道場”、“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底透長安”的偈語幾乎了無二致。正是從這點出發,所以我們認為紀昀有關此詩 “末句不甚好,詩可參禪味,不可作禪語” (《瀛奎律髓匯評》) 的評論是較有見地的。
上一篇:禪詩《宿清遠峽山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宿西岳白石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