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
【原文】
去年戰,桑干[1]源;今年戰,蔥河[2]道。
洗兵條支[3]海上波,放馬[4]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5]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6]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7]。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釋】
[1]桑干:即桑干河,在山西大同城南六十里,源出馬邑縣北洪濤山。
[2]蔥河:蔥河即發源于西域蔥嶺的河,在今新疆境內。
[3]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穢。條支:邊疆地名,唐朝時所設的條支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一帶。
[4]放馬:放牧戰馬。
[5]秦家筑城:指秦始皇時修筑萬里長城。
[6]鳶(yuān):即老鷹,屬于鷹科的一種體形較小的鷹,常啄食腐尸爛肉。
[7]涂:污染。空爾為:指空忙一場。
【賞析】
《戰城南》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旨在抨擊封建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一首古體詩。蕭士贊說:“開元、天寶中,上好邊功,征伐無時,此詩蓋以諷也。”所評頗切。
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干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樁樁嚴酷的事實,匯聚到詩人胸中,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產生激烈的矛盾。悲憤沉思之下,內心的呼喊傾瀉而出,遂鑄成這一名篇。
全詩分三段:開頭八句為第一段,先從征伐的頻繁和廣遠方面落筆;中間六句是第二段,進一步從歷史方面著墨;最后六句為第三段,集中從戰爭的殘酷性上揭露不義戰爭的罪惡。此詩不拘泥于古辭,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內容上更豐富,使戰爭性質一目了然;藝術上則由質樸無華變為逸宕流美,更加凝練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氣勢,顯示出李白詩歌的獨特風格。
千載以來,《戰城南》已成為描寫戰場冷寂荒涼的絕唱,亦是士卒厭兵厭戰的代名詞。
上一篇:《戰城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折楊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