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冠
作者: 閻琦 【本書體例】
【原文】:
庶見素冠兮(1),棘人欒欒兮(2),勞心慱慱兮(3)。
庶見素衣兮,我心悲傷兮,聊與子同歸兮(4)。
庶見素兮(5),我心蘊結兮(6),聊與子如一兮。
【鑒賞】:
此詩寫一位路人看見居喪者(孝子)因哀毀過度而形銷骨立的樣子,內心里對他充滿同情,以至于禁不住要分擔他的痛苦。全詩贊美篤純的孝道,又極富于人道主義,在《詩經》中頗具獨特面貌。
首章寫路人眼中所見孝子的衣著及他悲哀戚楚苦不能勝的神貌。二章、三章則寫路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情心理。孟子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他人樂則己樂,他人哀則己亦哀,按儒者的理解,乃是一種仁者的心腸。《論語》中說到孔子行于路途,但遇穿兇服者(即孝子),臉上必顯出極嚴肅的表情;倘是坐在車上,則必端坐、前傾、伏軾,注目而視(《鄉黨》),也是一種同情心的體現。這些雖屬細節,但一種偉大的仁人心腸、也即人道主義,未始不可以由此小端看出來。當我們讀到這位路人為孝子的憂傷所感動,竟情不自禁地發出“聊與子同歸”、“聊與子如一”的愿望時,我們倘能設身處地地掩卷靜想,腦際便有兩個動人的形象——一個悲戚的孝子,一個灑一掬同情淚的路人,也要被他們真誠的悲哀和深摯的同情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漢儒說《素冠》是關于三年之喪的詩。如《詩序》說:“《素冠》,刺不能三年也。”鄭玄《箋》:“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詩中褒美孝子,也即含有對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三年喪的諷刺,是所謂《詩經》的“美刺”傳統。漢儒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然而陳腐的說教意味太重,而且殷周之際有無三年之喪的規定尚有爭議。細揣原詩,一方面是在贊美孝行(父母或其他親人去世,哀毀悲切本是人之常情),然而重心顯然是在旁觀的路人一面。一方面是純篤的孝行,一方面是偉大的同情心。兼顧到這兩個方面去理解本詩,應該是較為通達的解釋。
上一篇:《簡兮》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素帕》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