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弊于俗學久矣,圣上閔①焉, 以經術造之, 乃集儒臣,訓釋厥旨,將播之學校,而臣安石實董②周官。
惟道之在政事,其貴賤有位,其先后有序,其多寡有數,其遲速有時。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③之時;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見于載籍,莫具乎周官之書。蓋其因習以崇之,賡續④以終之,至于后世,無以復加。則豈特文、武⑤、周公之力哉?猶四時之運, 陰陽積而成寒暑,非一日也。
自周之衰,以至于今,歷歲千數百矣。太平之遺跡,掃蕩幾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于是時也,乃欲訓而發之, 臣誠不自揆⑥,然知其難也。以訓而發之之為難, 則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難。然竊觀圣上制法就功,取成于心,訓迪⑦在位,有馮有翼⑧,亹亹乎向六服承德⑨之世矣。以所觀乎今,考所學乎古,所謂見而知之者, 臣誠不自揆,妄以為庶幾⑩焉,故遂冒昧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
謹列其書為二十有二卷,凡十余萬言。上之御府(11),副在有司,以待制詔頒焉。謹序。
(《王安石全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
注釋 ①閔——同憫,憐念。②董——督,監督。③成周——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理事。管叔、蔡叔起而反對,紂子武庚乘機與之勾結,并聯合東夷部族叛周。周公率軍東征,討平叛亂,又派召公奭營建東都雒邑,駐兵八師,對殷頑民加強監督,稱成周。④賡(geng)續——繼續,連續。⑤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⑥不自揆——自不量力。揆(kui),度量。⑦訓迪——教誨開導。⑧有馮有翼——語出《詩·大雅·卷阿》。馮翼,依附。⑨“亹亹乎”句——亹亹(wei wei),勤勉貌,不倦貌。六服承德,《書·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王畿以外的諸侯邦國曰服,其等級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⑩庶兒——近似,差不多。⑾御府——帝王的宮闕。
賞析 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周禮義》這部作為他變法的最重要的理論武器,也就隨著舊黨的禁毀及后世對王安石的誤解而散佚了。關于這部曾作為欽定教材并在歷史上發生過重大影響的重要文獻,今天我們除了在守舊派的罵聲中約略知道它的解釋《周禮》時將“先儒傳注,一切廢而不用”而換上了自己的解釋外,其具體內容已難以考知了。所幸的是,它的序文卻保留下來,使我們還可以對此書的宗旨、體例有些了解,并藉以領略王安石思想、文風的一斑。
如果不是對天下懷有極為強烈的責任感,希望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而掀起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王安石本可以憑他個人的才情、學識、品行而得到朝野的一片褒揚。但王安石沒有這樣做,便受到了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派的鋪天蓋地的責難。這些責難并沒有動搖他的意志,他本來就是個意志堅強的人。他從守舊派的責難中感受到,推行新法的困難,固然在于新法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然而也在于舊觀念在人們心中的根深蒂固。“士弊于俗學久矣!”這凝聚著他多年的思考與感慨的話語,雖然只有7個字,卻是意味深長的:既目之俗,則對其自然持否定態度;它們既毒害士人已久,則自應改變。王安石開門見山,將作《周禮義》的宗旨、意圖與自己的態度揭示得一目了然。
俗儒們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儒家的經典,而這些經典在當時的地位又是不可動搖的。這樣,如何看待、如何解釋這些客觀存在就具有了關鍵性的意義。倘能對這些經典做出符合變法要求的闡釋,也就撼動了俗儒們的思想根基。王安石指出,“道之于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其貴賤有位,其先后有序,其多寡有數,其遲速有時”,而“法”則是“道之于政”的文字體現形式,它是靠人去制定、推行的。既然如此,隨著時代的變化, “道”有所改變, “法”當然也應隨著改變。在王安石看來, 《周禮》之所以好,就好在它不但能適應當時之“道”,而且必須有好的執法者來加以實施。王安石還特別指出, 《周禮》的完善也不是一開始便如此,而是周人歷代“因習以崇之,賡續以終之”的產物,是不斷修訂、完善的結果。一言以蔽之, 《周禮》是因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適應時代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這樣, 《周禮》雖然還是《周禮》,但它卻取得了在守舊派那里截然不同的意義:它再不是可以拿來作為反對變革的依據,恰恰相反,它倒是法度必須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證了。
王安石之所以以注經的方式來闡釋自己的變法主張,建立在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把握上。他知道,在厚古薄今、美化過去已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傳統的中國,一種新事物如果想得到人們的認同,那么就必須從經典中尋找憑據,借重古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于是,在完成了對于《周禮》的重新闡釋之后,他宣布:變法正是根據《周禮》的精神!它的目的在于“立政造事追而復之”。這就巧妙地將變法革新的主張掩藏在“復古”的外衣下。不僅如此,王安石還一再將“制法就功”的名分歸于“圣上”。這樣做,既是“頌圣”, 又能借助皇帝的權威堵住反對派妄議新法的嘴,使其無把柄可抓。這就在輿論上占據了上風。
上一篇:《聽松園詩》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囚綠記》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