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詠物詩,禮贊詩。詩人歌詠的對象是極平常的建筑材料——石灰,它有什么值得贊頌的地方?有什么美感可言?古今千萬詩人,所詠之物多矣,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草木蟲魚,大千世界,事事物物,應有盡有,唯獨沒有人歌詠石灰。只有明代匡復大臣、“救時宰相”于謙,由石灰這一極其尋常、很不顯眼的東西,發現了它的可貴品格,吟成了這首震撼人心的小詩,千古詠物詩之絕唱。
這詩前兩句描繪了開鑿巖石、燒制石灰的場面,使人仿佛見到,眾多民眾散布在深山野嶺,揮起鐵錘,奮力錘擊堅硬的巖石;一錘又一錘,“千錘萬擊”,開采出一塊塊石灰石。而后運到冶煉場,堆在煤塊和木炭上焚燒,烈焰騰騰,燒出了石灰。石灰經受著錘擊與焚燒的嚴峻考驗,卻滿不在乎,“若等閑”,充分顯示出它的堅強性格。“若”字是詩人的眼光,賦予石灰以人性,下面兩句就是順這條思路寫的。
石灰經過“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之后,已經“粉骨碎身”,卻全然不惜。“全不惜”較之“若等閑”在語氣上更加強烈。“若等閑”,顯出承受嚴峻考驗的從容不迫姿態;“全不惜”,則表現出面對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石灰對于自己化成粉末,雖然毫不足惜,但有一點是必爭的,這便是“清白”二字,要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就是石灰的追求,石灰的性格,詩人所要謳歌的崇高精神。
“石灰精神”是詩人理想人格的體現。這種精神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管在什么艱險惡劣、黑暗污濁的環境下,即使面臨生死考驗,“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堅貞不屈、清白廉潔的品格。人們常說,詩如其人。這首詩正是于謙人品的真實寫照。他在明室存亡危急之秋,毅然以天下為己任,憂國忘家,鞠躬盡瘁,力挽危局,立下不世之功。但他“生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明史》本傳),又堅決反對阿諛之徒推薦其子加官晉爵。后被誣殺,抄家時未見余財。他的勇于獻身的精神和潔白廉潔的品格,史稱可與“日月爭光”,體現他這種崇高精神與品格的《石灰吟》也將永為后世傳誦。
這首詩托物言志,石灰的“清白”形象與詩人理想人格完全吻合。四句詩的安排頗見章法,由“千錘萬擊”而至“烈火焚燒”,再至“粉骨碎身”,一層進一層,最后逼出“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句,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用詞淺顯,質樸自然,一氣呵成,一點沒有做作的痕跡,所謂“意態自然,不煩雕琢”(《靜志居詩話》)。
上一篇:王士禎《真州絕句五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駕《社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