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溪上作》宋山水詩鑒賞
陸游
傴僂溪頭白發(fā)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山銜落日青橫野,鴉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
東山七月猶關念,未忍浮沉酒盞中。
陸游自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出仕以來,屢遭彈劾而退居故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最后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知嚴州軍州事任滿,遂于七月復還山陰,這時他已六十四歲了,直至寧宗嘉定二年(1209)八十五歲逝世,其間除了短期赴臨安修史外,即一直在家中,以讀書躬耕為業(yè)。雖貧病困擾,卻不廢吟詠,而感時傷世,期念恢復,更是貫穿他作品的主旋律,《溪上作》便成于這個時期。
起首兩句,先就當前的自我境況寫出: 溪上一廢退之老翁,生命的路行將走到盡頭,故所關注者,本應是一杖在手、悠游閑適,聊以消遣無多的余年而已,其他又何須縈系于心! “傴僂”,駝背,此處專指老年人走路的形態(tài)。“筇(qióng窮)”: 竹枝杖,因筇崍山(今四川西部)竹制手杖最著名,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載,西漢時即流入西域諸國,故代名之。次聯(lián)順筆而下,描摹閑步時所見的景物,畫面動靜結合,凝重蒼涼的基調里透出熱情色彩。黃昏分際,紅日沉落到峰巒間,映襯著一派青山,蜿蜒橫亙于莽莽原野中; 平沙上驀地驚起一群飛鴉,黑忽忽地遮蔽了大片天空。這里的“銜”字用得極生動新穎,將夕陽遲遲未下山的客觀景象與此時的主觀感覺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耐人尋味。
后兩聯(lián)則全然撇開自然風光的描寫襯托,而一氣貫注,言志抒情,直露胸臆。國事蜩螗,異族侵略軍入主中原已多年,又無時不耽視江南的半壁河山,執(zhí)政者不知自振,權貴間派別傾軋正烈,賦稅煩苛,民莫能安居,衰頹之勢恐已難挽回,如此等等,是謂“天下可憂非一事”; 然獻幣輸絹、茍安求和是朝廷的既定國策,根本不思恢復大計,以致忠貞之士迭遭斥逐,自己以垂暮之身退處林下,縱懷奇謀壯志,亦只有付諸流水而已,是謂“書生無地效孤忠”——每念及現(xiàn)實,最教人悲憤難平啊! 但國計民生,總時時牽動于心,無論在朝在野,都割舍不下,怎忍心逍遙詩酒,在醉鄉(xiāng)中過日月呢?按,“東山”、“七月”,均為《詩·豳風》中的篇名,一寫軍旅征戰(zhàn),一寫農民生活,此處陸游借以指他最關注的北伐大事與民生疾苦。“浮沉酒盞”,《世說新語·任誕》: “畢茂世云: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是一種放浪形骸,不問世事的人生態(tài)度。
這首詩,當系溪上漫游的即興之作,然僅于次聯(lián)描述所見風景,重點卻在情志的抒寫,造語質直,詩意發(fā)露而略無余蘊,但并不顯得淺率浮薄者,原因是有一團真氣充塞鼓蕩,字字由摯誠的愛國熱情鑄出。
上一篇:韓愈《湘中》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吳融《溪邊》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