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冷泉亭記》原文與賞析
白居易
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 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醒,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靈隱也。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覆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尹造作虛白亭,有韓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白居易在穆宗朝,深被朋黨之爭所困擾,為躲避風險,自請外遷。長慶二年 (822) 七月至長慶四年 (824) 三月,他出任杭州刺史。居杭期間,他雖然也有精銳之氣,兼濟之志,卻較往日消沉多了,時常流連山水,貪婪詩酒,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說,就是“凌晨親政事,向晚恣游遨”(《初領郡政衙退登東樓作》)。而冷泉亭正是詩人經常游覽的地方。
《冷泉亭記》是白居易山水散文中的佳什,就其所抒寫的情趣來說,是與作者同時期所作的閑適詩相通的,我們不妨比照參讀。
冷泉,位于杭州飛來峰下,面臨靈隱山麓,泉水從一潭底噴涌而出,既深且廣。冷泉亭當年就建在靈隱寺西南隅水中,是西湖旁的一大絕妙景觀。
全文以議論筆墨開篇,采用了逐層比照的寫法: 先以余杭郡與東南山水比照,肯定余杭郡,是第一層; 再以靈隱寺與余杭郡比照,強調靈隱寺,是第二層; 最后以冷泉亭與靈隱寺比照,突出冷泉亭,是第三層。前兩層都是鋪襯,第三層才托出全文所要狀摹的主體,從而扣住題面。作者就是這樣,步步深入,如同剝筍,通過比較鑒別,顯示出冷泉亭風景的絕勝。
不過,這樣評論還嫌概括籠統,為了給讀者以具體的實感和深刻的印象,文章接著便予以必要的交待和細致的描摹。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先點出冷泉亭的位置;“高不倍尋,廣不累丈”。再交待冷泉亭的規模;“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最后又表明這個水亭的地點選擇得極好,它周圍的景物最有代表性,是風景中的精華。這些都是對冷泉亭空間的描述,由于文章準確地選用了表明方位的詞語 (如“下”、“中央”、“西南”) 和表示數字的詞語 (如“尋”、“丈”),所以作者筆下的冷泉亭能給讀者以清晰的空間印象。
接下來,寫春日和夏夜的不同景色: 春天,花草芳香,樹木繁茂,可以引導和氣,呼吸新鮮空氣,使游人氣舒神旺; 夏夜,泉水澄清,清風送爽,可以解除煩惱,消除困倦,使游人心情舒暢。作者對這里春日和夏夜之景是深愛的。這些又是結合作者的切身感受,從不同節候的角度,對冷泉亭的景色進行描述的。正因為一年四季之中,冷泉亭春夏的景致最為優美,也最有特色,所以作者才只選取春夏兩季的景觀來寫,而沒有四季順次鋪陳,那樣,章法不僅容易流于板滯,取材也不會如此典型。
文章接著以冷泉亭為中心,展開了對其附近景物的狀寫:“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階平。”前兩句以傘蓋形容樹冠之大,以屏風形容巖石之怪,都用比喻。后兩句直寫溶溶的流云和渙渙的泉水,又是白描。為了進一步顯示此地景色的特征,再結合游人的活動,把描繪的重點放在泉水上面:“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隨后又以泉水的徐緩澄澈、質純清涼,質軟滋潤,補寫泉水的狀貌和水質。行文至此,對冷泉的描述,可謂淋漓酣暢、神完力足了。下面再提出冷泉亭清新明麗的景色可以蕩滌人們的心胸,凈化人們的靈魂,不知不覺之中,它所給予人們的好處可以說太多了。這是作者多次游覽冷泉亭后所得到的獨特感受。作者所以要游遨余杭的大自然,陶醉于山色湖光,就是為了驅逐政治的困擾,公務的煩勞,從中也可見出他那澹泊的心境和愜意的情懷。文章上述種種,都是在具體坐實開篇處作者對冷泉亭評價的文字,所以隨后用“斯所以最余杭而甲靈隱也”一句,來遙應前文,并截住文意。
全文最后再擴散開去,總寫由五亭相望所形成的最佳境界。“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覆湖,易為形勝”一句,意思是余杭郡的周圍有群山環繞,有西湖的外湖和里湖相映帶,因而易于構成風景佳麗之地。此句既與開篇的“東南山水,余杭郡為最”字樣相關合,印證所言之不虛,又可視作文意的過渡。然后,用“先是”二字領起,把五亭的修建者以及除冷泉亭之外的其他四亭的名稱,順次道來: 先后共五任杭州刺史,有相里造 (人名,“相里”是復姓) 營建的虛白亭,有后來榮升尚書左仆射的韓皋營建的候仙亭,有后任庶子官職的裴棠棣營建的觀風亭,有后來官至給事的盧元輔營建的見山亭,還有就是后來升遷右司郎中的河南人元藇,最后營建的這座冷泉亭。接著合寫五亭形勝:“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以贊詠的語調收束上文。理論和經驗告訴我們,客觀事物都是互相聯系著的,自然景觀也是如此。如果那里只有孤零零一座冷泉亭,便顯示不出它的妙處: 只有景點眾多,景物薈萃,彼此映帶,相互陪襯,才能相得益彰,得以形成“佳境”。正是這個道理。作者才在本文中生出這層筆墨來。也只有這樣描述,作者筆下的景觀才不是孤立的、平面的、單調的,而是富有立體感、層次感、縱深感。
文章最后指出: 由于前幾任杭州刺史在此處先后建亭,能事已畢,后來的人,即使有“敏心巧目”,也難乎相繼,因此,作者借用“述而不作”這句《論語》中的古語,表明自己不擬再造新亭。文末一句標明寫作這篇山水記的具體時日,以示紀念,這是撰寫此類文章的常格。
這篇散文的章法和語言都很值得稱道。
先分析章法。本篇的前一半,采用由遠及近從大到小的逐步凝聚的寫法: 由東南山水而余杭郡,而靈隱寺,而冷泉亭; 坐實題面后,再就冷泉亭本身發意: 或表明其位置,或介紹其規模,或描述其地因節候變遷而風景各異,或結合游人行動及作者觀感敘寫游遨其地之樂; 其間有概括敘述,也有具體描述,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點染。本篇的后一半,又采用由近而遠從小到大的擴散式寫法,即從冷泉亭景觀寫到整個余杭郡形勝,寫到五亭整體。這樣寫,便于讀者把冷泉亭的小環境置于余杭郡的大環境之中去評賞,以見其“最余杭而甲靈隱也”。與章法有關的另一個內容是表達方式。本文根據需要,表達方式既富于變化,又靈活自然: 有議論,有描寫,有敘述,有說明,有抒情; 感情除偶而直接表達外,更多的則是滲透在字里行間。
再分析語言。本文的語言精粹而有文采,也如秀甲東南山水的冷泉亭那樣美,其最顯著特色應為駢散結合。如“春之日”以下數句,與“夏之夜”以下數句相對;“山樹”以下八句兩兩相對。作者屬對如此工妥,除了他是杰出詩人,善作律詩的聯語外,也與受當時駢文的影響分不開。駢句有短有長: 短則兩句,僅八個字(“高不倍尋,廣不累丈”); 長則十句,四十余字。句式參差錯落,加上連用“薰薰”、“欣欣”、“渟渟”、“泠泠”等疊詞,使語言格外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此外,詞匯也很豐富,如開篇所用的“為最”、“為尤”、“為甲”,意思是一樣的,由于作者同義詞選得準確,就避免了語言的板滯。
白居易最杰出的成就是詩歌,他的文章雖然寫得也很好,惜被詩名所掩,鮮為人知,說起來也算是一種遺憾吧。
上一篇:王羲之《蘭亭詩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鄭志道《劉阮洞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