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說明
本篇文賦是歐陽修的又一篇重要代表作。他采用駢散結(jié)合的手法,極盡鋪陳渲染,將無形的秋聲、秋氣化作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在描寫的層次安排上,由遠及近,由小到大,宛然清晰。特別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上,把秋天同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加以議論,突出了人們對悲秋的強烈印象。經(jīng)此鋪墊,最后作者指出人事的憂勞對人的傷害,比秋氣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亦何恨乎秋聲”,這就突破了歷代“悲秋”的傳統(tǒng)主題,顯示出新穎的立意。可以說這是作者對多少年宦海沉浮、人事紛爭的感慨。當然,文中透露出的知足保和的消極思想,則是要多加注意的。
集評
金圣嘆曰:賦每傷于俳儷。如此又簡峭、又精練、又徑直、又波折,真是后學作文之點金神丹也。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三
儲欣曰:賦之變調(diào),別有文情。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
吳楚材曰: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未歸于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結(jié)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fā)揮,絕妙點綴。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
李調(diào)元曰:《秋聲》《赤壁》,宋賦之最擅名者,其原出于《阿房》《華山》諸篇,而奇變遠弗之逮。殊覺剽而不留。陳后山所謂一片之文押幾個韻者耳。朱子亦云:宋朝文章之盛,前世莫不推歐陽文忠公、南豐曾公與眉山蘇公相繼迭起,各以文擅名一世,獨于楚人之賦,有未數(shù)數(shù)然者。蓋以文為賦,則去風雅日遠也。
——清·李調(diào)元《賦話》卷五
上一篇:散文《祭石曼卿文》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勃散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