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歐陽修·生查子》歐陽修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①,花市燈如晝②。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注釋 ①元夜: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亦稱上元。②花市:賣花的街市。宋王觀《揚州芍藥譜后序》云,揚州與西京洛陽之人,“無貴賤皆喜戴花。故(揚州)開明橋之間,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花市之花包括紙花、絹花與時花。
鑒賞 這首詞曾被認為是秦觀或朱淑真的作品。清毛晉刻《六一詞》于此詞下注:“或刻秦少游。”而秦觀的詞集,無論三卷本的《淮海居士長短句》還是一卷本的《淮海詞》,皆未收此詞。明沈際飛《草堂詩馀》卷上也稱此詞“刻少游誤”。明楊慎《詞品》卷二認為這是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作品,理由是:“詞則佳矣,豈良人家婦所宜耶?”朱淑真早年失去父母,嫁為市井民妻,因此認為這是她一生抑郁不得志的寫照。說是秦觀所作,也是因為秦觀“疏蕩之風不除”(王灼《碧雞漫志》卷二)的緣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的作者之所以出現歧異,是由于人們對作品本身的認識、評價不同而導致的,并非出于確鑿的文獻證據。南宋曾慥《樂府雅詞》以為此詞應系歐陽修所作。他曾將歐陽修詞中許多可疑者盡予刪去,而不疑此詞,其著作權當歸于歐陽修。歐陽修雖被稱為“一代儒宗”,但他在思想上頗為通達,創作上也頗重情致。他的詩詞也向來不乏愛情纏綿的描寫,《生查子》詞便是其愛情詞的代表作之一。
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張燈、觀燈的習俗,至宋而其風益盛。當時燈市景象蔚為壯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把夜空妝扮得如同白晝。當時北宋都城汴京元宵之夜,人們“酒興融怡,雅會幽歡,寸陰可惜,景色浩鬧,不覺更闌”(《東京夢華錄》卷六)。同時,元夕觀燈與清明、寒食踏青挑菜一樣,正是青年男女歡會定情的機會。當時“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吳自牧《夢粱錄》卷一)。這首詞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在“去年元夜時”,與心上人在觀燈時相會的。當時“花市燈如晝”,花燈相映,熠熠生輝,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和幸福的色彩。于是柳邊花下,“見許多才子艷質,攜手并肩低語”(李漢老《女冠子》)。這就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情形。“黃昏后”,交代了主人公與情侶相會的時間。“人約”,點出了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燈市,而是早有密約。這表明他們即便尚未私訂終身,至少也彼此傾心。“月上柳梢頭”,底本作“到”,但“上”字更具有冉冉升起的情狀,用空間的移動來表示時間過程,表現了約會者的殷切期待之情。當時的月,“素光行處隨人”;當晚的柳,“柳邊照見青春”(毛滂《清平樂·元夕》)。約會者心共柳爭春,人與月同圓。因“人約黃昏后”的兩情歡洽,無論花、燈、月、柳,仿佛都成了愛的代名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空氣中充滿了風花雪月般甜蜜溫馨的氣氛,令人沉醉。
下闋直接轉入今年元夜的描寫,而把過去一年的時間略過不表。我們可以想見那次約會是不成功的,作者一年來也承受著許多離愁別恨。是因為對方變心還是別有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反正不覺一年過去了,又到了“今年元夜時”,月華如練,燈市如晝,風香陣陣,一如往年元夜情景。抒情主人公仍是那么“之死矢靡他”地執著苦戀去年的人兒,他又步入了那花衢柳陌,希望在月光燈影之中再續舊歡、重尋好夢。然而,終是“不見去年人”。他開始還有“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之意,及至“兩兩人初散,厭厭夜向闌”(曾覿《南柯子·元夜書事》),他舊歡難續,好夢無尋,所得到的唯有“淚滿春衫袖”而已。因“不見去年人”的失望愁苦,他淚眼看花花亦悲:無論花、燈、月、柳,都仿佛都變得黯淡無光,成了凄涼哀怨的化身。物是人非,因為“人約黃昏后”與“不見去年人”的不同,也給人帶來了完全不同的主觀感受。
觀燈圖 【宋】李嵩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詞的上闋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顯得溫馨而美好。下闋寫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凄涼。樂景一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也由明亮化為暗淡,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也都成了凄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和相思的見證。情之抒發不盡,以景寫之,可謂景盡其妙,恰到好處。薛礪若說:“他(歐陽修)的抒情作品,哀婉綿細,最富彈性。”(《宋詞通論》)可謂言之不虛。
這首詞的藝術構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全詞在字句上講求勻稱一致,有意錯綜穿插,它用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上四句與下四句分別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上下闋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時”與“今年元夜時”,第二句“花市燈如晝”與“月與燈依舊”,兩兩相對,把“元夜”“燈”作了強調;而“人約黃昏后”與“不見去年人”,則是上闋第四句與下闋第三句交叉相對,雖是重疊了“人”字,卻從參差錯落中顯示了“人”的有無、去留的天差地別及感情上由歡愉轉入憂傷的大起大落,從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內心的起伏變化。
全詞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今昔對比、撫今追昔的手法,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語言平淡,意味雋永,表達了人物十分細膩的深情,體現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一。(李飛躍)
鏈接 考訂《生查子》詞為歐陽修所作的《本事詞》。《本事詞》是清代學者葉申薌(1780-1842)編纂的一部詞話集。葉申薌,字維彧,號小庚,又號萁園,福建閩縣人。是清代著名的詞人、詞學家,著有《天籟軒詞選》《詞韻》《小庚詞》《閩詞鈔》等。《本事詞》是葉氏仿唐人孟棨《本事詩》而輯錄的一部詞學文獻,全書兩卷,上卷著錄唐、五代及北宋詞人的感遇及有關詞作軼事,下卷輯錄對象主要是南宋、遼、金、元詞人。書中有一些較為精彩而重要的考訂與辨正,其中最著名當數對《生查子》(去年元夜時)一詞的考辨,舊傳為女詞人朱淑真所作,經葉氏考辨,確定作者為歐陽修。
紀事體的詞學研究名著——《詞林紀事》。《詞林紀事》是一部以紀事為主,兼及評論、考訂、資料匯輯的詞話集。由清代學者張宗櫹輯錄。張宗櫹,字泳川,號思巖,浙江海鹽人。康熙、乾隆間人。早年曾受業于詞學名家許昂霄,晚年集中精力,三易其稿而成《詞林紀事》。全書按詞人的時代順序輯錄422位詞人的作品,編次為二十二卷(其中唐代詞一卷,五代詞一卷,宋代詞十七卷,金代詞一卷,元代詞二卷)。《詞林紀事》共計征引各種文獻395種,在此基礎上對所選錄的詞作進行本事征引考訂,同時還兼錄詞人的生平仕歷、掌故軼聞,以及相關的評論,故而該書以資料豐富見稱,開后世詞紀事體研究著作的先河。
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人們對此常加以慶祝,作為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他們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
上一篇:《兩宋詞·陳亞·生查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姚寬·生查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