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dú)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dú)與邁乘
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
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
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hí)。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說明
這是一篇著名的游記。文章先提出對石鐘山命名來歷的疑問,接以自己親身探訪,考見虛實(shí),終于弄清真相,從而得出正確結(jié)論,認(rèn)為對任何事物不應(yīng)該采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的態(tài)度。這種認(rèn)知態(tài)度,對后人亦頗多啟發(fā)。全文融敘事、寫景、議論為一體,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輕快流暢。月夜江上一段,描寫生動,文多波折,尤見奇峭。
集評
楊慎曰: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獻(xiàn)子之鐘音,其轉(zhuǎn)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為絕調(diào)。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四
茅坤曰:風(fēng)旨亦自《水經(jīng)》來,然多奇峭之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文忠公文鈔》卷二十五
呂留良曰: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dú)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diǎn)矣。文之奇致,古今絕調(diào)。
——清·呂留良等《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
沈德潛曰:記山水,并悟讀書觀理之法,蓋臆斷有無,而或簡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通體神行,末幅尤極得心應(yīng)手之樂。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
吳楚材曰:世人不曉石鐘命名之故,始失于舊注之不詳,繼失于淺人之俗見。千古奇勝,埋沒多少。坡公身歷其境,聞之真,察之晰,從前無數(shù)疑案,一一破明。悅心快目!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一
劉大櫆云: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fā)于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敘古鐘二事以實(shí)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
——清·王文濡《評校音注古義辭類纂》卷五十六引
上一篇:朱熹散文《百丈山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祭十二郎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