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丕·燕歌行》鑒賞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中的曲名。樂府詩題上冠以地名,是表示樂曲的地方特點,如《燕歌行》、《齊謳行》、《吳趨行》和《會吟行》等都是。后來曲調失傳,就用來歌詠風土。燕,不讀yàn,而讀yān,是古代北方邊地(即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大都用來寫別離之情。
曹丕《燕歌行》共有二首,這是其中之一,歷代為人們所重視。因為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古的完整七言詩。詩歌寫婦人(少婦)思念客居遠方的丈夫,抒情委婉細膩,語言淡易清麗,音調和諧流暢,自古被贊為言情名作,也很能代表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
本篇按《樂府詩集》分為七解,除結尾三句一解之外,其余均二句一解。在這里,我們按照詩的內容,另行分段,十五句詩分成四章:
第一章:以景物起興(1-3句);
第二章:愁腸欲斷(4-9句);
第三章:援琴遣愁(10-11句);
第四章:對天興嘆(12-15句)。
* * * *
第一章:以景物起興
首章三句詩,以時遷景換起興,托意于物,引出主題。且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馬霜,群燕思歸雁南翔。
蕭瑟:草木被風吹拂而發出的音響。搖落,凋謝、零落。“燕、雁”,均為候鳥,每年隨氣侯而遷徙。雁于秋季自北南遷,燕則于春季自南而北。《楚辭》曾有句曰:“燕翩翩其辭歸”;又曰:“雁雍雍而南游”。
詩人一開頭就給人們展現了一幅“秋色圖”:寒意襲人的秋風,刮得草木凋謝,黃葉飄零,蕭瑟作響;而南燕北雁帶著霜露辭別北土,飛往南方。
這用的是“興”法,說霜落葉凋,鳥亦知歸,何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呢! 這不僅為詩的下章起興,并為全詩引出主題:少婦念夫。
第二章:愁腸欲斷
秋,是一個最易勾起愁思的季節,古人常有這種觀念。思婦因而觸景生情——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這章難詞不多,只有慊慊這個迭字,說者歧見較多。因為這個詞有兩種讀音,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①讀如“qián,欠”,作遺恨和不滿解;②如果讀為“鍥”,則應作滿足、愜意解。這里,應以前說為是。另有煢煢(qióng,窮),是孤獨的樣子。《玉篇》釋曰:“煢,單也,無所依也。”下邊的淹留,即久留。
這章六句詩,前三句是說,少婦自言自語,她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君客游”的遠方的丈夫說:你離家很久,我想念你已想得心碎腸斷;我也想象得出你那傷心失望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何故使你久久滯留他鄉而不能返歸呢?這里思婦想象自己丈夫在外邊同樣思念故鄉的情景。這是一種很值得注意的寫法。它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來突出思念者感情之急切深沉。它的妙處是翻進一層,令人感到曲折、細致和具體。但是,你究竟為何久留客地而不歸呢?這里有期待,有疑慮,更有擔心:是因為戰事緊急而服役繁忙?是因為身染疾病而難以走上歸途?還是別的什么原因……簡直不能再想下去了,看少婦的心思多么深沉!
后三句是女主人公在家的生活情景:她孤苦伶仃空守閨房,懷念夫君的“憂思”總是縈繞著自己,始終不能摒去,并不知不覺地淚滴沾衣。這表現了思婦的孤苦無依生活和寂寞無聊的精神境界;同時,也表現了少婦對丈夫的無限忠貞和熱烈的愛戀。
這樣寫,正好寫出了一個思婦的感情不斷深化的過程:從開頭的一般“念君”,逐步加深至“憂思”程度,最后竟然思念得“熱淚沾衣”,寫得層層遞進,序次分明,很好表現了感情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
于是,詩就進入了另一章——
第三章:援琴遣愁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援琴,援,取也,如“援筆”;援琴,即拿過琴來。清商,古樂曲名,其音短而微。據吳洪曰:“其節極短促,其音極纖微,長謳曼詠不能足焉。”這是在東漢之后于民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的代表曲,一般象征秋天。短歌微吟,漢樂府中有《長歌行》和《短歌行》,以歌聲長短來區分。長歌,多表慷慨激昂情懷;短歌,則多表低落哀傷的思緒。“微吟”,指輕輕地吟詠。
這是說,思婦在秋風秋月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原欲彈一支清商曲,以寄自己難表的衷情,也舒遣一下自己的愁郁心情。可是口中吟出的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終于難以遣懷。其實,一個人悲傷到了極點,往往不能自主,不能如愿。古今均已說明,“援琴鳴弦”并不能真正排遣難以排遣的憂思。
至此,哀傷已極的少婦,抬頭看著星空——
第四章:對天興問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里,還是先解釋幾個疑詞和難句。“西流夜未央”,西流,即向西邊移動;未央:即未盡;央,盡,是說夜已深而未盡,夜最深之時。“爾獨何辜”,爾,你,此系復指代詞,你們;辜,有三義:①罪,犯罪;②通“孤”,如孤負、辜負;③通“故”,原因。此處用第三義。“何辜”,即何故。河梁,原指河上的橋,此代指銀河。
作如此疏通之后,我們會明白這四句詩的大意是:
一片潔白如霜的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的空蕩蕩的床上,抬頭仰望碧空,只見銀河已越過天頂,移向西邊了,長夜已經到了將盡未盡的時候了,夜,確已很深了。這時,“牽牛織女遙相望”,他們只能遠遠地“相望”,而不能挨近來“相親”。此情此景,天上人間,何其相似! 于是,少婦情不自禁地對天發問:
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說,牽牛織女啊! 你們到底有什么罪,才讓你倆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
這些如憤如怨,如惑如癡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即天鷹、天琴星座的主星)說的,對天發問,也是對人自問。同時,還是對與自己同命運的千百萬被迫離鄉別井而不相聚的男男女女說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老天啊! 為什么要把我們恩愛夫妻久隔兩地不能見面,令我們長相思、苦度日?究竟犯了什么過錯而如此懲罰我們呀?! 這是一種強烈的控訴,也是憤怒的抗議。詩歌有了這個言盡而味無窮、低回而又響亮的結尾,使全詩顯得十分精采,十分引人。
* * * *
這首詩在詩藝詩法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但令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委婉的情致,二是美妙的韻致。
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是單純的、明白的,題材也很常見,但在藝術上卻很有獨到之處。它把女主人公的感情流露與心態的變化,均作了細致的描繪,其感情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將寫景抒情、寫人敘事和女主公的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清人吳淇說這首詩“風調極其蒼涼,百十二字,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杰構也。”(詳見《六朝選詩定論》),明人王夫之也在自己的《薑齋詩話》中說:“(這首詩)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
這些都說出了此詩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委婉的情致
它的第二個顯著特色:美妙的韻致。這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比如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特別強調指出:
( 《燕歌行》) 節奏之妙,不可思議; 句句用韻,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長”,恰是自言其詩。
的確,全詩十五句,句句押韻,用的是“江陽”平聲韻,并且“涼、霜、翔、腸、鄉、方、旁、忘、裳、商、長、床、央、望、梁”十五字,一韻到底,詩的韻味特別醇厚。只要你好好地朗誦全詩,就會使你感到它的聲調(高低)、音韻(抑揚)、節奏(快慢)和旋律(急緩)等等,都非常和諧,錯落有致,鑄成了一種悅耳動聽的音樂美。這是此詩在藝術上,令讀者感到特別動人心弦的一個重要因素。
構成“詩美”的另一個因素,即所謂圖畫美,在此詩中,也比較突出。詩人是怎樣賦予詩篇的“圖畫美”呢?你瞧:
它用各種物象、事象和意象組成了一幅幅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的畫圖——
首先,它以時遷景換起興,創造了一幅蒼涼的“秋色圖”;
接著,它以少婦自描,寫出一幅哀怨的“思歸圖”;
后來,它還以星月西沉的景色,描出一幅深沉的“秋夜圖”;
最后,它將幾幅單一的畫圖加以迭印,終于完成了全詩的一幅完整的畫圖——典型的古代的有聲、有色、有情的《秋夜思婦念遠圖》。
從“秋色圖”到“秋思圖”,是一個發展,也是一種深化。一個思婦沉郁的愁容,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通過“秋色圖”中的一系列景物的烘托,委婉細膩地表現了出來。同時,這幅圖畫,又從秋到冬,從地上到天空,時空交錯,引入各種物象、事象、意象,有機地構成了一個深邃幽清的藝術境界,使詩歌更具立體感和造型美。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大凡用比興手法的詩篇,總是不缺乏這種“圖畫美”的。不過,這首《燕歌行》卻是其中最為特出的,很值得我們好好去鑒賞。
此詩還有一個“美”,叫做建筑美,也是構成“詩美”的一個必要因素。這在此詩容易看出:全詩分四章,前二章分別為三句和六句;后二章為二句和四句,呈現一種倍數遞迭形態,縱觀,則給人以“拾級而上”之感;再說每句詩行均為七言,都由二、二、三的頓數之序組成,統一嚴謹;橫看,則給人以倍覺整齊劃一之感。其圖式見下——
這樣,把形式美中的“整飭美”同“參差美”多樣地統一了起來,構成了一種既形象又美觀的“建筑美”。
這首詩經過詩人的苦心經營,將“三美”加以有機的結合,建構成一個藝術整體,充分表達了思婦對征夫(或游子)的無限衷情和熱烈的愛憐,使她從“念君”到“思君”,再到“勸君”,最后達到“問天”的感情,程程緊逼,步步深化,以至達到白熱程度。曹丕筆下的思婦是多么愁苦,多么憂傷,多么悲憤,又多么情深意摯的啊! 此真乃“言情之杰構也”!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樂府民歌·焦仲卿妻(并序)》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高適(shì適)·燕歌行并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