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1]·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
【原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2]?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注釋】
[1]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
[2]休:停止。已:完結,停止。
【作者】
李之儀(1048~1127年),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今山東省德州)人,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出身于書香名門,他的表兄李之純是宋哲宗朝的戶部侍郎、御史丞。李之儀早年師從于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為人端正,學問淵博。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及第,因新舊黨爭,范仲淹反對王安石變法,受到排擠和貶謫,李之儀亦未能被授予官職。元佑初年(1086年),李之儀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后為蘇軾知定州時的幕賓。宋徽宗初年(1101年),李之儀因為文章得罪蔡京,貶官太平州(今安徽當涂)。李之儀善詩詞,尤工尺牘。
【賞析】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家人連遭不幸,李之儀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這時一位年輕貌美的奇女子出現了,就是當地絕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歌伎。早年,黃庭堅被貶到當涂做太守,楊姝只有十三歲,就為黃庭堅的遭遇抱不平,她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讒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楊姝與李之儀偶遇,又彈起這首《履霜操》,正觸動李之儀心中的痛處。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把她當知音,接連寫下幾首聽她彈琴的詩詞。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這首小令言短情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
詞的上片“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引用民謠,點明了兩人是處于分離的狀態。這個女子住在長江的上游,她的戀人則住在長江的下游。“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分離之后,我對你的思念沒有一天停止過,雖然我見不到你,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我們雖不見面,卻同飲這一江水。由“日日思君”可以體會到這個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深,“不見君”則暗示出渴望早點相見的迫切愿望。但對于事實上的不能相見,她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怨聲載道,而是說盡管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相見那么困難,或者見面遙遙無期,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雖遠遠相隔,卻在同飲一江之水。這就暗示出這位女子內心的安慰和平和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平允中和”,“含蓄蘊藉”的美學風格。在寫法上,圍繞“長江”展開敘述,開頭由長江宕開去寫分離、思念,最后又回到“長江”上來,這就形成了回環往復的結構特點。
詞的下片“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盡管上面已經給了自己很多的安慰了,但是內心對戀人的思念還是不能停止,所以問道這水何時才會停止流動,這相思之苦何時才能停止。這里的“此水幾時休”一句,既有起興之意,由不停流淌的江水引出綿綿不斷的相思之情,同時也有貫穿全詞的作用。此處,似乎表現出情感激蕩,難以忍受別離的情緒,但結尾處一轉,“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又歸于平和。只愿你的心和我的心一樣,我們都為彼此相守,就一定不會辜負我們彼此相思的情意,或者說就一定不會辜負我的一片相思之情,表現出對愛情的忠貞不移。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凈化了的通俗詞。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而又回環往復,短短數句卻感情起伏。語言明白如話,感情熱烈而直露,明顯地吸收了民歌的優良傳統。但質樸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在北宋詞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上一篇:《北方有佳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哀江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