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亞新
幽并重騎射, 少年好馳逐。
氈帶佩雙鞬, 象弧插雕服。
獸肥春草短, 飛鞚越平陸。
朝游雁門上, 暮還樓煩宿。
石梁有余勁, 驚雀無全目。
漢虜方未和, 邊城屢翻覆。
留我一白羽, 將以分符竹。
鮑照
南北朝時代,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北方廣大國土被少數(shù)民族貴族首領(lǐng)占據(jù),社會經(jīng)濟遭受嚴(yán)重破壞,南方有志之士莫不思奮然北伐,效命疆場,光復(fù)舊土。這首詩即通過對幽并健兒騎射英姿的描繪及其報國立功志向的贊頌,表達(dá)了詩人希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和豪邁情懷。
首二句從曹植《自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四句化出,寫健兒的籍屬和喜好擅長,為下面展開鋪寫提供背景依據(jù)。“幽并”,古二州名,其地相當(dāng)今河北、山西及陜西的北部,因地處邊境,自古以出勇俠人物聞名。接下來從“騎射”、“馳逐”四字生發(fā),具體描寫健兒的精湛騎術(shù)和武藝。先以“氈帶”二句寫其肖象:腰間的氈帶上佩著兩個弓袋,里面插著用象才裝飾的硬弓,而雕繪的箭囊里插滿了羽箭。全副戎裝,英姿颯爽,光彩照人。“獸肥”以下六句,化靜為動,描寫健兒馳騁圍獵的情景。春日草短,野獸正肥,正是打獵的季節(jié),健兒于是縱馬飛越廣闊平川,追逐四散逃奔的野獸;早晨還在雁門山,傍晚就來到了樓煩縣;彎弓搭箭,一箭射入石梁猶有余勁,要射飛鳥的眼睛就分毫不差。“飛鞚”,猶言縱馬如飛。鞚,馬勒,這里代指馬。“雁門”,山名。又郡名,秦置,漢因之,郡治在今山西右玉南,東漢移治今山西代縣西北。“樓煩”,漢縣名,屬雁門郡,在今山西朔縣東。兩地都是當(dāng)時的邊防要塞。“石梁”句用宋景公故事。《文選》李善注引《闞子》記載:宋景公讓工人做一張弓,做了九年才完成。景公問工人:“怎么這么慢啊?”工人回答:“我的精力都耗到這張弓上了!”獻(xiàn)弓后回到家,三天后就死去了。景公登上虎圈之臺,引弓向東面射去,箭越過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東,其余力仍然很大,竟射進(jìn)了石梁里面。“驚雀”句用后羿故事。《文選》李善注引《帝王世紀(jì)》記載:帝羿有窮氏善射,一次與吳賀出游,賀使羿射雀的左目,羿卻誤中了右目,此后為此總是感到很羞愧。這六句詩,前四句寫健兒的馳騁之捷,后二句寫健兒的弓弩之強、膂力之大、射術(shù)之精,從多方面的渲染中,展示了健兒出類超群的騎射技藝和生機勃勃的矯健風(fēng)姿。最后四句,轉(zhuǎn)寫健兒的理想抱負(fù)。前二句,寫當(dāng)時的邊境形勢,實際是寫詩人所處時代的邊境形勢:漢虜未和,烽煙不斷,城池屢陷敵手,人民不得安寧。面對如此局勢,健兒不由得發(fā)出了這樣的請求:“留我一白羽,將以分符竹。”“白羽”,箭名。“符竹”,一作“虎竹”,指銅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漢代國家發(fā)兵遣使的憑證,銅虎符上刻有虎形。符分兩半,使用時,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將攜左符。“將以分符竹”,實際就是要以一身武藝,分符守郡,為國立功,實際上喊出了詩人自己內(nèi)心的呼聲。
全詩語言勁健,氣韻沉雄,琢字煉句,頗見功力。“石梁”、“驚雀”二句,利用古人古事表現(xiàn)健兒膂力之大和射術(shù)之精,言簡意駭,生動形象,是善用典故者,故陳祚明說:“使事中有壯氣,如此使事,是以我運古者。”字句間有豪情,“使事中有壯氣”,正體現(xiàn)了詩人駿邁超逸的創(chuàng)作特色。
上一篇:季鎮(zhèn)淮《擬決絕詞》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魯同群《擬詠懷(其二十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