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岡阡表
瀧岡阡表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
“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
養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韓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修表。
說明
本文是歐陽修為其父母寫的墓表,這是一種樹立在墓道上的石碑碑文,當時作者已六十四歲了。本文以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追憶了自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含辛茹苦的哺育和諄諄教誨的種種情景。并在緬懷往事中,記敘了其父寬厚仁心、表里如一的道德準則,為官處世的廉潔,治獄辦案的謹慎,同時也表現了作者自己繼承父母遺訓、堅持不隨波逐流、茍合于世的操守。這些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全文一掃諛墓之習,以懇懇惻惻的真情,如話家常的平易,創制了碑墓文的新風格,在碑墓文體的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被后人稱為“千古至文”。
集評
薛瑄曰:凡詩文出于真情則工,昔人所謂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辭》、武侯《出師表》、李令伯《陳情表》、陶靖節詩、韓文公《祭兄子老成文》、歐陽公《瀧岡阡表》,皆所謂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詩文,皆以真情為主。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
儲欣曰:所志不過一二事,而父母之仁賢圣善,炳鑠千古矣!彼所見者,大也。
——清·儲欣《唐宋八家文類選》卷十三
沈德潛曰:不特不鋪陳己之顯揚,并不實陳崇公行事,只從太夫人語中,傳述一二;而崇公之為孝子仁人,足以庇賴其子孫者,千載如見。此至文也,若出近代鉅公,必揚其先人為周、孔矣。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十四
林紓曰:此至文也。惜抱原書加單圜,紓增其二。蓋不能以文字目之,當以一團血性說話目之,而說話中,又在在有文法。文為表其父阡,實則表其母節,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意,注重即在一“待”字,佐以無數“知”字,公雖不見其父,而自賢母口中述之,則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此孝子性情中發生之文花,俗手萬不能至者也。開口說出一個“待”字,不知者以為坐待錫命來時,方署稿耳。實則“待”字正與無數“知”字相應。夫人口中屢言“知汝父之能養”,再言“知汝父之必將有后”,若不待錫命崇極,遽行刊表,則“知”字不幾無著耶?惟“待”到作相時期,則夫人所“知”,方不是臆度之詞,用一“待”字,不止敘朝廷之深恩,亦以實其賢母之非妄言也。故文之末段言“遲速有時”,舉一“時”字,即為待到之日;又曰“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此文字應有之結束,亦以醒人眼目者也。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獄,語凡數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筆,自然刺目。至乳者抱兒數言,則繪形繪聲,自是歐公長技。然特用此為渲染耳,而全篇佳處實不在是。凡大家之文,自性情中流出者,不用文法剪裁,而自然成為文法。以手腕隨性情而行,所以特立千古,如此篇是也。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卷八
上一篇:蘇舜欽散文《滄浪亭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沈括散文《活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