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拍碎雙玉斗,慷慨一何多! 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三百年來王氣,滿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百戶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后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銷磨。愿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
1894年6月,梁啟超到北京參加會試。7月,爆發了甲午戰爭。面對日本的侵略,李鴻章賣國求榮,加之軍事指揮荒唐可笑,致使中國的陸海軍遭到慘重失敗,並于第二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的形勢,一方面是侵略者已伸出血腥的魔爪,亡國危險迫在眉睫,一方面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卻依然醉生夢死,歌舞升平。梁啟超等愛國志士四處奔走,大聲呼吁統治者激勵軍民,一致抵抗侵略。但當權者哪里聽得進這些年輕舉人的聲音。梁啟超悲憤填膺,揮毫寫下了這首慷慨悲歌、充滿愛國者血淚的《水調歌頭》。
詞的開頭劈空而來,提挈全篇。“雙玉斗”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上劉邦逃席,留下白璧一雙獻給項羽,玉斗一雙獻給亞父范增。范增一憤劉邦狡詐,更憤項羽沽名縱敵,于是把這一雙玉做的大酒杯 “置之地,撥劍撞而破之”。詞作借用這個情節,取的是一個“憤”字,表達了作者悲憤填膺的感情,也為下文醉醒之語伏筆。作者的悲憤到了“滿腔都是血淚”的程度。更其令人難以忍耐的是,“無處著悲歌”。作者的滿腔悲憤得不到理解,慷慨悲歌無人理睬,難怪詞幕一啟,就把雙玉斗給拍碎了! 清朝建立近三百年,滿目河山依舊美好,而國家的形勢卻日見窘蹙。“人事”猶言國勢,指政治局勢。上片的末二句是對“人事”的概括: 邊廷血腥,戰火紛飛,可是將領們卻還在椎牛呼酒,醉生夢死! “百戶”為衛所之官,掌兵百人,元置,明因之。這里指統兵的將帥,也泛指滿朝文武百官。詞的上片揭露了朝政的腐敗和國家民族面臨外來侵略的嚴峻形勢,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時的激憤之情。
下片進一步抒寫了作者報國壯志不能實現的痛苦,表達了作者為救國救民而不惜獻身,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撓的決心。“千金劍”典出《吳越春秋》: “伍子胥過江,解劍與漁父曰: 此劍中有七星北斗文,其直千金。”貴重的寶劍,比喻報國的壯志豪情和學問本領。“萬言策”指大臣給皇帝的上書。《宋史·王安石傳》“安石議論高奇……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辛棄疾陸游的詩詞中屢次出現“萬字平戎策”等詞語,均指為救國救民而向統治者貢獻的宏謀偉略。梁啟超在為國事而奔走呼號中,既有著救國救民的壯志,又獻上強兵御侮的謀略,但是無人采納,所以說“兩蹉跎”。報國無門,只有借酒澆愁,醉中憤怒地責問天神,酒醒之后淚水如同滂沱的大雨。“呵壁”語出《楚辭集注》王逸《天問序》。傳屈原被逐,彷徨山澤,見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壁間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及古圣賢等,因作《天問》,書于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因為前句使用了 “蹉跎”一詞,而這個詞既含有事業無成、志愿受挫之意,又含有歲月流逝、年華不再之意,所以作者接著作了解釋和發揮:“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強半為銷磨。”“少年心事”在梁啟超的筆下是有特定含義的。他寫有《少年中國說》,並且更以“少年中國之少年”為筆名發表過文章。所謂“少年中國”是指經過改造、充滿活力、大有希望的中國,所謂“少年”是指為改造中國而奮發圖強的人們。詞中的“少年心思”就是指改造中國、富國強兵的理想志愿。如果因為統治者的昏庸茍安,而使作者的理想志愿銷磨殆盡,付諸東流,那將是作者最不愿意、最不甘心、最為擔憂的,所以說“只恐”。不愿罷休,不甘沉淪,怎么辦呢?詞的最后兩句作了回答。“眾生”是佛教用語,指天、人及其他有生命之物。“病”,苦難。“替”,可作代替解,愿意代替眾生承受苦難。也可作消除解,以消除眾生的苦難為己任。“維摩”是佛教人名,傳說與釋迦同時,曾向佛弟子久殊師利講說大乘教義。詞中的“稽首禮維摩”並非消極遁世、虔心向佛的套語,而是說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愿意以虔敬的態度去尋求真理。1895年5月,梁啟超積極配合康有為,聯合在京的一千多名舉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 8月成立維新團體強學會,梁啟超任書記,同時,還兼任著名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秘書,向西方尋求真理,向西人尋求對于維新的支持。詞中所說的“維摩”,指西方先進思想家。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是直抒胸臆。感情強烈,不假修飾,因此較多借用現成的文學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傾泄而出。在語言的組織上,較多運用對舉手法,如:“滿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 “百戶尚牛酒,四塞已干戈”、“醉中呵壁自語,醒后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強半為銷磨”,等等。強烈的對比,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上一篇:《丁子復·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徐之瑞·水龍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