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老不言處,秋深無事中。
云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樵語隔林火,茶煙小院風。
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橋東。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的破頭山上。唐朝詩人常建寫過著名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本詩是作者投宿破山寺時寫的,充滿了微妙的禪心禪味。
全詩著眼于描繪深幽靜寂的境界,寫得很有層次。“樹老不言處,秋深無事中。”從虛而入,寫出深秋時節的靜謐景象。“云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逐漸由虛而實,將人物切入其中。“白”和“紅”二字在這里用得相當精致、生動。本來,白云、紅葉是秋天的尋常景物,作者卻賦主觀于客觀,認為連綿的云海之所以顯得潔白,經霜的樹葉之所以變得艷紅,是因為“僧過”和“客來”的緣故。如此寫來,仿佛白云和紅葉都帶上了靈性和慧根,整個畫面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富動感。這兩句的對仗也很工整,可謂 “詩眼”之所在。“樵語隔林火,茶煙小院風。”作者的投注點從遠而近,從總體抽象的印象到具體細致的事物。中國古代描寫高人逸士的詩文里,往往伴有 “漁樵”的形象,以至人們看到漁樵便會聯想到隱逸,而這里的 “樵語”則更有一種意境。寂靜的山林中,作者聽到自遠處星星點點、隱隱約約的林火邊傳來的樵夫的話語,似乎一下子打破了原有的靜寂。但身臨其境者必定能體會到此時有聲勝無聲的妙處: 正因周遭環境的安謐,方可聽到遠處的聲音。作者以聲繪寂,更反襯出山寺的靜寂,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也。處于這寂中之音,音中之寂,作者必定會感悟到一些什么,因為隨后他的視線就落在另一種縹緲虛無的景象上:深山小院里升起裊裊的茶煙,又被風徐徐地吹散,作者的心境似乎也隨之變得淡泊、澄靜、空靈起來。這兩句很能體現詩人捕捉物象中氣韻律動的功夫,頗有神趣。末聯“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橋東。”松林中蜿蜒的小路,石橋邊隱約的人影,這一靜一動中蘊含的思致與韻味足以令人細細回味。作者最終仍未明白道破他對隔絕塵世、終老山林的向往,但字里行間卻又無不透露著出世意識。粗粗一看,這首五律沒一句直接的抒情,倒堆砌了滿篇景語; 細細讀來,便會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并非單純孤立的客觀存在。老樹、白云、紅葉、樵語、林火、小院、風煙、松下路、橋邊人等等,作者選取的景物都是經過他的主觀過濾而帶上感情色彩和精神氣質的,這種種意象又組合成幽幽山寺寧靜空寂的景象。而作者更從這空寂的自然風物中領悟到禪機的意趣,從而澄清世俗的雜念,將這意趣深化到禪悟的境界,然后又以他寧靜空寂的禪心禪味來回悟這些清麗如畫的景物。禪宗的《傳燈錄》 中有段相當出名的公案,說一老僧初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后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最后依然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段公案說明了禪宗感悟外物的三個階段,與本詩作者所感很相仿佛。
這首詩有著清淡沖和的藝術特色,雖無一佛家語匯,卻顯然是禪宗思想熏陶下的作品。古人云,詩宜參禪味,不宜作禪語。可見于禪詩而言,重要的是要有禪意,方能另辟詩境,不然便落入玄言偈語,失去詩的情趣了。
上一篇:禪詩《小溪倚春漲》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偶題三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