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3,承天景命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5。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6;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7;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8。雖董之以嚴刑9,振之以威怒10,終茍免而不懷仁11,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2。載舟覆舟13,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1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1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18,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1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0,簡能而任之21,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2。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3。
【注釋】 1神器:指帝位。 2域中:這里泛指天地之間,即帝國統治的版圖之內。 3凡百元首:所有帝王。凡百,所有一切。 4景:大。 5克:能夠。 6殷:深。 7傲物:指盛氣凌人,看不起別人。物,這里指人。 8行路:行路人,過路人。 9董:督責。10振:通“震",這里有威懾的意思。 11懷仁:指懷念皇上的仁德。12可畏惟人:可怕的是民眾。 13載舟覆舟:水能載船,也能翻船。語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4謙沖:謙虛。沖,謙和。自牧:自我修養。 15滿溢:這里以水之滿而溢出比喻驕傲自滿。 16盤游:盤桓游樂而忘返。這里“盤游”指打獵。三驅:三面圍合,敞開一面來捕野獸。這樣可使禽獸逃走一些,不致完全被殺,這是所謂好生之德。《易經·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17敬:這里也是“慎”的意思。 18壅蔽:指耳、目被堵塞、遮蔽,即指視聽受到局限。 19讒邪:指好進讒言,陷害別人的邪惡之人。黜惡:貶黜邪惡之人。 20 宏茲九德:弘揚這九德的修養。九德:據《尚書·皋陶謨》,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21 簡:選擇。 22 垂拱而治:指天子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尚書·武成》:“垂拱而治天下。”意即任用的人都稱職盡力,人君不用費心費力天下便治理得很好。 23 百司:百官。
【今譯】 我聽說要使樹木長得好,就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河水流得長遠,就要疏浚它的源頭;要使國家安定,就要多行道德仁義。源流挖得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長遠,樹根埋得不牢卻希望樹木長得很好,道德仁義不深厚卻希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身擔帝王重任,處于天下最高地位.不能居安思危、力戒奢侈而崇尚節儉,這也就象砍斷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源流而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帝王,秉承上天大命治理天下,創業時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而堅持到底的卻沒有幾人。難道是創業奪取天下容易,守業治理天下困難嗎?這大概是他們在艱苦、憂患中創業的時候必然誠心誠意對待臣子,一旦功成,志得意滿,便放縱感情,盛氣凌人;誠心誠意,即使象吳、越這樣的世仇也能團結在一起;盛氣凌人,則骨肉之親也會疏遠得如同路人一樣。這樣,就是用嚴厲的刑罰督責,用嚴威、盛怒震懾,他們也只能以幸免于懲罰茍且為安,而不會感懷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內心不服。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正是民眾之心;水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審慎的。如果真的能做到:看見自己心愛的東西,就要想到知足而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工程,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定;意識到自己地位的高,就要想到應該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要象江海下匯百川一樣而能容納一切;喜歡打獵,就要想到以三驅為度而不能任情濫殺;擔心懈怠,就要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善始善終;憂慮耳塞目遮,就要想到應虛心聽取臣下的各種意見;怕偏聽讒佞之言,就要想到先正己身而貶斥邪惡之人;要加恩賞賜,就要想到不要因為自己高興而使獎賞不當;要施行懲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自己惱怒而致濫用刑罰。要有這十種思考,弘揚九種傳統美德,選拔賢能之人而任用,擇取良好意見而采納,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盡獻其才智,勇敢的人就會盡獻其力氣,仁愛的人就會播植其美德,誠信的人就會效呈其忠心。帝王文武并用,垂衣拱手,無為而治。何必還要親自勞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職責呢!
【集評】 后晉·劉煦等撰《舊唐書·魏征傳》:史臣曰:臣嘗讀漢史《劉更生傳》,見其上書論王氏擅權,恐移運祚,漢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極言而不顧禍患,何匡益忠藎也如此!當更生時,諫者甚多。如谷永、楊興之上言,圖為奸利,與賊臣為向導;梅福、王吉之言,雖近古道,未切事情。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一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于道義,發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引者按:包括《諫太宗十思疏》),可為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眺,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此魏公貞觀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謂人君敢于縱情傲物,不積道義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約言之,總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非魏公不敢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納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雖平實,當與三代謨訓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見長也。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簿并傳。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二:評解 以文論,總冒總收,有埋伏,有發揮,有線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筆,排奡雄厚,不尚單行,最合時墨;以理論,憂盛明危,善始慮終,雖古大臣謨誥,不過如此。疏上,太宗即納,此魏公所以稱賢相,而貞觀之治,亦幾于古也。
書后 明良之遇,至難言矣,以魏征之賢,得遇太宗,疏上即納,聞過若喜,雖古帝王置鐸懸鞀,立諫鼓,設肺石,遷善之速,不是過也。是以貞觀之治,庶幾成、康。即魏徵亦得獲保首領,告稱賢相。此三鏡之喻,所由足系人思也。無何以侯、杜之故,遂罷尚主,踣撰碑。良由太宗好名,面從而非心悅,以故身沒未幾,頓易初心。而其所上疏中,雖中時病,而倫常之大,究未一言。蓋其涼德于手足者,不覺涼德于股肱矣。鳴呼,此所為三代以后之明良也與?
【總案】 自古以來,明君莫過于虛躬納諫,知人善任,賢臣莫過于直言敢諫,剛正不阿。魏征伴太宗十余年,直言上疏二百余次,太宗多能虛心聽取,毅然采納,應該說,這確是出現“貞觀之治”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因為如此,唐太宗被稱為明主,魏征被稱為賢相,已是千古美談。
本文是魏征奏疏中有代表性的篇章,對歷史上為政用人乃至成敗興亡的淵博見識,耿直敢諫而又善于言辭的性格和才情,都有所體現。此疏不是就某一具體問題的是非而進諫,而是就帝王在如何治理國家、對侍臣下、加強自我修養等方面,提出了十種應遵循的思想原則,其要害為“厚積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是帶有根本性的,是“十思”的核心和基礎。它并不限于唐太宗;觀歷代君王、官吏的成敗得失,莫不出因于此。所以至今人們還視此為美政、美德。此疏表意直率,語言質樸,但又善于取譬說理、正反相證,因此道理說得透徹而又形象,易于為人接受。如,開篇便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用來引喻“思國之安耆,必積其德義”,頗有事理如一、天經地義之概,不由人不信服。之后,又從反面來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于是形成了不容置疑的氣勢。這樣,就把人君必厚積德義以求國家長治久安的道理說得很透徹了。但是,這對全文來說還是在打基礎。怎樣厚積德義以求國之安呢?于是作者提出人君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便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才是全文主旨。作者還以回扣前喻來突出主旨。然而,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畢竟還是總的指導思想,總的原則,如何具體做到、具體落實呢?于是作者提出了“十思”,即面對十種情況應有的考慮、作法。可見,“厚積德義”而“求國之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十思”,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全文可謂層層推進,順理成章,脈絡十分清晰。
就“十思”而論,有宏觀問題,有微觀問題,卻都是帝王必然遇到或經常遇到而必須有明確認識并能正確對待的問題。“十思”的提出,反映出魏征卓越的見識和思慮的周密,當然也體現著他的忠心和膽量。“十思”中的“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等,不僅對過去的帝王是至關重要的,即使對今天各級在位者的從政乃至平民個人的處世為人來說。仍有借鑒意義。無論古今,無論對于誰,它都是美德,是永恒的美德。
上一篇: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司馬光《諫院題名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