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蠶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里有織婦,蓍簪葛帔1,顏色憔悴,喟然而讓于蠶曰2:“余工女也,惟化治絲枲是司3,惟服勤組紃是力4,世受蠶事,以蕃天財5。爾之未生,余則浴而種以俟6;爾之既育,余則飭其器以祗事7。爾食有節8,余則采柔桑以薦焉9;爾處不慁;余則弭溫室以養焉11。爾惟有神12,余則蠲其祀而未嘗黷也13;爾惟欲繭,余則趣其時而不敢慢也14。爾欲顯素絲之潔,余則具繰盆澤器以奉之15,爾欲利布幅之德16,余則操鳴機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發蓬不及膏17;秋冬之織,手胝無所代18。余之于子可謂殫其力矣19 !
“今天下文繡被墻屋20,余卒歲無褐21;緹帛嬰犬馬22,余終身恤緯23。寧我未究其術,將爾忘力于我耶?”
蠶應之曰:“嘻!余雖微生24,亦稟元氣25;上符龍精,下同馬類26。嘗在上世27,寢皮食肉28;未知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風雨之具也29。當斯之時,余得與蠕動之儔30,相忘于生生之域31;蠢然無見豢之樂32,熙然無就烹之苦33。自大道既隱34,圣人成能35,先蠶氏利我之生36,蕃我以術37,因絲以代毳38,因帛以易韋39;幼者不寒,老者不病: 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殘矣40!
“然自五帝以降41,雖天子之后,不敢加尊于我42:每歲命元日43,親率嬪御44,祀于北郊45,筑宮臨川46,獻繭成服47;非天子宗廟黼黻無所備48;非禮樂車服、旃常無所設49,非供祀無制幣50,非聘賢無束帛51;至纖至悉52,衣被萬物53。女子無貴賤,皆盡心于蠶。是以四海之大,億民之眾,無游手而有余帛矣。
“秦漢而下,本搖末蕩54:樹奢靡以廣君俗,開利涂以窮民力55;云錦霧觳之巧歲變56,霜紈冰綃之名日出57;親桑之禮頹于上58,災身之服流于下59。倡人孽妾被后飾60,而內閑中者以千計61,桀民大賈僭君服以游天下者非百數62;一室御績而千屋垂繒,十人漂絮而萬夫挾纊63,雖使蠶被于野,繭盈于車甜4,朝收暮成,猶不能給65;況役少以奉眾,破實而為華哉!方且規規然重商人衣絲之條66,罷齊官貢服之職67,衣弋綈以示儉68,襲大練而去華69:是猶捧由堙尾閭之深加0,覆杯救昆岡之烈71,波驚風動,誰能御之?由斯而談,則余之功非欲厚嗇身以侈物化72,勢使然也73。二者交墜于道74,奚獨怒我哉75?且古姜嫄、太姒皆執子之勤76,今欲以一己之勞而讓我,過矣。”
于是織婦不能詰,而終身寒云78。
【注釋】 1蓍簪葛帔:蓍(shi濕),一種一本多莖、能入藥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簪(zan),插定發髻或冠的長針。葛,麻布。帔(bei被),披肩。 2喟(kui愧)然:嘆息。讓(rang):責問。 3枲(xi洗):麻,也作麻的總稱。 4服勤:謂服持勤苦勞辱之事。組紃(chuan穿):絲織品。 5蕃:蕃息,發展。天財:指蠶。 6而:音義同“爾”,即你。種:指蠶種。俟:等待。 7飭(chi翅):整頓,準備。祇(zhi支)事:嚴肅地對待。祇,恭敬。 8有節:有一定的限量。 9柔桑:嫩桑葉。薦:進,此處引申為進食、飼養。 10慁(hun混):打擾,驚動。11弭(mi米):安置,低放。溫室:蠶性喜溫。 12神:指蠶神。13蠲(juan捐):通“涓”,清潔。黷(du讀):輕慢不敬。 14趣(cu促):趕快。慢,怠慢。 15繰(sao騷)盆澤器:洗絲繅絲用的滑澤的器具,使用這些器具洗絲,對絲質才沒有損害。繰,通“繅”。 16利布、幅之德:《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于是幅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意指個人獲得財富須受一定的道德限制,是中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倫理財富觀的較早說明。此處的“利布幅之德”即用《左傳》之意。 17蓬:亂草。膏:發油。18胝(zhi支):手掌或足底因長期磨擦而形成的繭疤,俗稱“老繭”。代:代替。 19殫(dan單):竭盡。 20文繡:繡有紋彩的絲織品。被墻屋:裝飾屋子的墻壁。 21褐:粗布短衣。 22緹(ti提)帛:丹黃色、淺絳色的綢帛。嬰:系。 23恤:憂慮、愛惜、珍惜。緯:機織的橫線。 24微生:微小的生物。 25元氣:中國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26上符龍精,下同馬類:按照古代傳說,蠶是龍精,又與馬同氣。 27上世:上古之世。 28寢皮食肉:穿獸皮、食獸肉。 29等:上下等級。具:器具。 30蠕(ruan軟)動之儔(chou綢):蠕蠕而動的昆蟲之類。儔,伴侶,同輩。 31生生:孳息不絕,進進不已。生生之域:孳息繁衍相生不絕的大自然內。 32見豢:被人飼養。 33熙:通“嬉”,嬉戲。熙然:安然、歡樂貌。就烹之苦:謂繭蠶被煮的苦痛。 34大道:古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既隱:過去了。35圣人成能:圣人對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發明創造。 36先蠶氏:指黃帝之妻嫘祖,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是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 37蕃:繁殖。 38毳(cui翠):毛。 39易:替代。韋:皮革。 40民患:指人民無衣服之憂患。弭:停止、消除。41五帝:“五帝”本有多種說法,根據《史記·五帝本記》、《大戴禮·五帝德》和《孔子家語·五帝德》所列,為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42加尊于我:在我的面前擺出尊貴的樣子。 43歲命元日:指季春朔日,即三月初一。 44嬪御:女官。 45祀于北郊:《周禮·天官·內宰》:“中春,詔后帥(率)外內命婦始蠶于北郊。” 46宮:指蠶室。臨川:靠近河流的地方。 47獻繭成服:先秦時世婦(女官)奉繭于夫人(指天子的三夫人),然后制成衣服。《禮祀·祭義》:“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 ” 48黼黻(fu fu 輔扶):古代皇帝祭祀時穿的繡有黑白、黑青相雜的圖案花紋的禮服。黑與白相雜曰“黼”,黑與青相雜曰“黻”。 49旃(qi奇)常:都是古時旗幟之名。 50幣:帛。 51束帛:帛五匹為一束。每匹從兩端卷起,共為十端。 52至纖至悉:意思是說蠶絲的利益,普及于萬物,無論什么細微的地方都用得著它。 53被:覆蓋之意。 54本搖末蕩:儒家以農桑為“本”,工商為“末”。 55利涂:獲利之途。涂同“途”。56云錦霧觳(hu湖):像云霧般輕柔細薄的錦緞縐紗。觳,縐紗一類的絲織品。 57霜紈冰綃:像霜雪一樣潔白的絹紗。日出:每天都有新的花樣品種出現。 58親桑之禮:封建統治者親自從事蠶桑的儀式。頹:廢棄。 59災身之服流于下:有害的奇裝異服在下面非常流行,語本《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服之不衷(不適當),身之災也。” 60倡人:娼妓。孽妾:姬妾。被后飾:穿戴王后的衣服和裝飾品。 61內:同“納”。閑中:宮闈之中。閑,指禁衛的地方。 62桀民大賈:豪強之家和大富商。僭( jian見):超越規定。 63御績:紡績操作。繒(zeng增):古代絲織品總稱。漂絮:以水擊絮(繭用水泡后擘開,精者曰綿,粗者曰絮)。挾纊(kuang礦):穿著絲綿。纊,亦作“絖”,絮衣服的新絲棉。64盈:滿。 65給:滿足。 66規規然:謹小慎微的樣子。重商人衣絲之條:重,加重。條:法令。《史記·平準書》載,漢高祖劉邦“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67罷齊官貢服之職:據《漢書·元帝本紀》和《貢禹傳》載,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罷齊三服官。齊三服官:謂齊地有三服(指春獻冠幩縰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之官,主作“天子之服”。 68衣弋綈以示儉:戈綈(yi ti義提),黑色粗厚的絲織物。漢文帝曾身衣弋綈以示儉樸。 69襲大練而去華:襲,穿著。大練,粗帛。去華,不講求華的。 70由:“塊”本字,土塊。堙:堵塞。尾閭:古代傳說中海水歸宿之處。尾,指百川之下,閭,指水聚之處。 71功:功效。嗇:愛惜。侈:過分。 72物化:變幻,變化。 73勢:形勢。74二者:指蠶與人類。墜:失去。道:治理。 75奚(xi稀):何。76姜嫄: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太姒:周文王之妃。執子之勤:像你一樣辛勤從事養蠶工作。 77讓:責備。過:錯誤。 78寒:貧困。云,語助,無義。
【今譯】 有一個織婦,發髻上插著草棍做的發簪,身上披著麻布做的披肩,嘆息著責問蠶說:“我是一個紡織女工,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化絲治麻、辛勤努力地織出各種東西,世世代代以養蠶織絲為業,以發展這上天賜于的財富。你(指蠶)還沒有生的時候,我就先要將蠶種浸泡在河川里等待你的孵生;你孵生出來后,我修理準備好養蠶的器具,虔敬認真地從事養蠶工作。你的食量有一定的限量,我就采摘柔嫩桑葉來飼養你。你住的地方不能受擾亂,我就把你低放安置在溫室里。要祭祀蠶神時,我打掃得干干凈凈進行祭祀,從來沒有輕慢不敬過。你要結繭時,我趕快抓緊結繭和收繭的一切工作,不敢有所松懈怠慢。你要洗絲繅絲時,我就拿了繰盆澤器來盛放你。你要在織成綢帛以使天下人受益時,我就用機杼織成有一定尺度的各種絲織品。春夏之時,我因工作勞累繁忙,頭發散亂得象蓬草一樣,連擦點頭油的工夫都沒有。秋冬我辛勤紡織,手上磨出了老繭也沒有人來代替。我對你真可說得上是盡心竭力了。
“如今,天下有許多人用繡有華美紋采的綢帛裝飾屋子的墻壁,而我一年到頭連粗布的短衣都穿不上;有許多人用赤黃色的綢帛系在犬馬頸脖上作為裝飾,而我一生對每一絲緯線都非常珍惜節省。我這樣窮困,究竟是我紡織的技術掌握得不熟練不精巧呢,還是你(指蠶)忘卻了我的勞動呢?”
蠶應聲回答說:“嘻!我雖然只是一種微小的生物,但也是大自然元氣所造化的,上符龍精,下同馬類。在上古之世時,人們穿獸皮、食獸肉,不知道在冠冕衣裳上分出等級來,也不知道要用御雪霜擋風雨的器具。在那個時候,我得以與蠕蠕而動的各種昆蟲一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孳生不絕的大自然里,雖然傻乎乎地享受不到被人飼養之樂,但也悠悠然沒有被人放在水里煮的苦痛。自上古原始社會過去后,圣人對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發明創造,先蠶氏創造了有利于我生活的條件,用技術使我繁殖,用我的絲代替毛,用綢帛代替皮革。從此,幼小的人不再挨凍,老年人也不會因寒冷而生病,人民消除了沒有衣服的憂患,而我的命運卻就慘了!
“在五帝以后,雖然是天子的王后也不敢在我的面前擺出她尊貴的架子,同樣要從事蠶桑勞動:每年三月初一,王后都要親率女官,在北郊祭祀蠶神,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建蠶室,由世婦(女官)將繭奉于王后,然后制成衣服。這種禮服只有皇帝在祭祀時才能穿。不是舉行盛大的禮樂儀式時,車上的披飾和旗幟都不許設;不是進行祭祀不能用帛,不是招聘賢才不得使用成束(五匹)的帛。蠶絲的利益真可以說是普及于萬物,無論什么細微的地方都用得著它。所有的女人,不分貴賤,都要盡心從事于蠶桑勞動。這樣,天下如此之大,人民有億萬之眾,沒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勞動的,因而天下有余帛。”
“秦漢以后,統治階級重工商,輕農桑,惡淳樸而尚奢侈:樹立奢靡的風氣以擴大君主的欲望,工商之人想方設法窮盡人民的勞動力以獲取利益;像云霧那樣輕柔細薄的錦緞縐紗每年都有新的變化,像霜雪一樣白潔的絹紗每天都有新的產品出現。每年親自從事蠶桑勞動的儀式被封建統治者廢除掉了,有害的奇裝異服在下面非常流行。娼妓姬妾穿戴王后的衣服和裝飾品,而皇帝納入宮闈中的人數以千計,豪強之家和大富商超越規定穿著君王的服裝游歷天下的數以百計。僅有一家人家從事紡織工作,卻要供應千間屋子裝飾,只有十個人漂絮繅絲,卻要讓一萬個人穿上溫暖的絲棉,這即使蠶多得滿山遍野都是,蠶繭滿得車裝不下,早上收繭,晚上就能成絲成帛,也不能滿足供應,況且,現在做活的人少而要侍奉的人多。怎能破壞實用的東西而去追求什么外表的漂亮華麗呢?!謹小慎微地加重關于商人穿著絲織衣服的規定,罷除齊地專門管理制造貢獻三服的這種職官,穿黑色的粗綢以表示儉樸,穿著粗帛不講求華麗,這些措施,好此捧著土塊去填塞很深的海水,倒一杯水去救昆崗的大火。波浪滔天,狂風咆哮,誰能擋得住呢?由此說來,大家厚愛我而過多的變幻花樣,這決不是我的功效,這種情況是形勢發展造成的。人和蠶一起失去了治理,為何獨獨要責怪我呢!何況古時候周始祖之母姜嫄和周文王之妃太姒都像你一樣勤于蠶桑勞動。現在,你要用自己一個人的勞苦來責備我,那顯然錯了。”
于是,織婦被說得啞口無言,不能再責問蠶了,而她則一生始終貧困不堪。
【總案】 本文運用寓言形式,將蠶人物化,通過織婦與蠶對話,各自訴說自己的命運和遭遇,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掠奪和榨取,憤怒譴責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靡爛,對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猛烈抨擊了社會的貧富懸殊、不公平現象,尖銳指出,剝削階級已經侈靡成性,他們所提倡和采取的所謂“節儉”措施,實際上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濟于事。文章所表達的這種思想,在當時來講顯然是相當進步、難能可貴的,無疑應一予以充分的肯定。文章在寫作上運用了擬人、對比、夸張、烘托等一系列手法,以古諷今,文筆犀利,諷刺辛辣,揭露深刻,寓意深長,很值得借鑒。文章駢偶鋪敘,夸張烘托,詞藻華美,語句整齊,體現了北宋初期的文風。
上一篇:李陽冰《草堂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孫因《蝗蟲辭》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