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①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②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③率西水滸,至于岐下。④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⑤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⑥爰始爰謀,爰契我龜。⑦
曰止曰時,筑室于茲。⑧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⑨乃疆乃理,乃宣乃畝。⑩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11)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12)其繩則直,
縮版以載,作廟翼翼。(13)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14)筑之登登,削屢馮馮。(15)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16)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17)乃立應門,應門將將。(18)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19)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20)柞棫拔矣,行道兌矣。(21)
混夷駾矣,維其喙矣。(22)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23)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24)
【注釋】 ①綿綿:綿延不絕貌。瓞(die 迭):小瓜。民:指周人。初生:謂周族最初的發展階段。土:通“杜”,水名,在古邰地,即今陜西武功縣。沮:“徂”的假借字,往,到。漆:水名,在古豳地,即今陜西邠縣西北。邰為周始祖后稷所居之地,至其曾孫公劉,方離邰遷豳。②古公亶(dan 膽)父:即周太王,公劉的十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為其尊號,亶父是其名字。初居于豳,因受戎狄侵擾,遂率族遷至岐山下的周地定居。陶:掘土為穴。復:從山崖旁往里挖的洞,即山洞。穴:從地面往下挖的洞,即地穴。家室:宮室之類的建筑物。③走馬:馳馬。④率:循著,沿著。西:豳地之西。水滸:水邊,此指渭水邊。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⑤爰:乃,于是。及:偕同。姜女:亶父之妻,姓姜,亦稱太姜。聿:語助詞。胥:觀察。宇:住宅,此指建筑宮室的地基。⑥周:岐山之南的地名。原:平原。古公亶父率族遷至周原定居后,乃以周為族名和國號。膴膴:肥美。堇:野菜名,亦稱堇葵,味苦。荼:又名苦菜。飴:用麥芽熬制的糖漿。⑦爰始爰謀:“始”與“謀”同義。契:鉆刻。古人用龜甲占卜,先在其上鉆一小孔,經火燒灼后出現裂紋,視其形狀可預測兇吉,然后再用文字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之上。⑧曰止曰時:指占卜的結果。曰,語助詞。止,居住。時,“萳”之假借,與“止”同義。⑨慰:安。乃左乃右:給眾人分配或左或右的居住區域。⑩疆:劃定土地疆界。理:整治田地。宣:耕地松土。畝:開溝筑壟。(11)周:普遍。執事:工作,干活。(12)司空:掌管工程之官。司徒:掌管土地及征發徒役之官。俾:使。(13)繩:指繩墨,營建宮室之前先用其劃正地基的經界。縮:捆束。版:筑墻時夾土的木板。載:通“栽”,指豎起木樁制約筑版以使之牢固。翼翼:嚴正貌。(14)捄(jiu糾,又讀ju居):盛土于筐。陾(reng仍)陾:盛土聲。度(duo奪):投,指填土于筑版之內。薨薨:填土聲。(15)筑:搗土使之堅實。登登:搗土聲。屢:古“婁”字,指土墻隆起之處。馮(ping平)馮:削土培墻聲。(16)堵:墻壁。興:動工。鼛(gao高)鼓:古代用以役事的大鼓,長一丈二尺。弗勝:指鼛鼓之聲勝不過勞作之聲。(17)皋門:王都的郭門。伉(kang抗):高大貌。(18)應門:王宮的正門。將將:莊嚴堂皇貌。(19)冢土:即大社,祭神的壇。冢,大。戎丑:大眾。戎,大。丑:眾。攸:所。行:往。(20)肆:至今。殄(tian舔):斷絕。厥:其,指狄人。下文的“厥”指文王。慍:怒。隕:損失。問:聲譽。(21)柞、棫:均灌木名。拔:剪除。兌:通行。(22)混(kun昆)夷:即昆夷,古種族名。駾(tui退):受驚奔竄。維其:何其。喙:疲困。(23)虞:古國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芮:古國名,故城在今山西芮城縣西。質:請求裁判。成:兩國結好。相傳虞、芮二君爭田,因久不相讓,乃請文王評斷。入周境后,雙方深為人們之間的禮讓之風所感動,便都將所爭之田視為閑田,相互謙退,重新結好。蹶(gui 貴):感動。生:同“性”。(24)予:周人自稱。曰:語助詞。疏附:率下親上之臣。先后:輔佐引導之臣。奔奏:奔走四方以宣王命之臣。奏,通“走”。御侮:抵御外侮之臣。
【譯文】 大瓜小瓜串成行,周族初興緒脈長,自杜遷到漆水旁。古公亶父創基業,筑窯挖洞把身藏,未造宮殿未建房。古公亶父本領大,清晨離豳馳駿馬;沿著渭水向西奔,岐山腳下來安家。偕同妻子名姜氏,勘察地基忙規劃。岐周平原真肥美,堇葵苦菜甜似飴。于是商量又考慮,占卜刻龜求神意。神說居此正合適,就把宮室建這里。大家安心住岐周,前后劃定分左右;修起地界勤開墾,松土筑壟渠網稠。自西到東原野闊,人人干活不停留。大興土木召司空,再命司徒調役工,各司其職顯神通。拉直繩墨正地界,筑墻夾板不放松,建成宗廟美儀容。噌噌聲響土入筐,倒土轟轟筑高墻,用力搗實聲登登,削土乒乓意氣揚。高墻百堵同時起,工地鼎沸鼓難響。王都郭門立起來,郭門高聳臨四方。王宮正門立起來,正門莊嚴又堂皇。祭神高壇立起來,士民前往求吉祥。雖說狄人怒未消,文王聲譽又何傷?叢生柞棫剪除盡,荒野道路已通暢。混夷受驚忙奔竄,疲困已極情凄愴。虞芮和好不相爭,文王德高化其性。我有公卿率民附,我有良相輔國政,我有文臣宣王命,我有武將能制勝。
【集評】 《毛詩序》:“《綿》,文王之興,本由大王也。”(《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六)
宋·朱熹:“一章言在豳,二章言至岐,三章言定宅,四章言授田居民,五章言作宗廟,六章言治宮室,七章言作門社,八章言至文王而服混夷,九章遂言文王受命之事。”(《詩集傳》卷十六)
清·姚際恒:“(末章)以四句直收,章法甚奇,亦饒姿態。”(《詩經通論》卷十三)
清·方玉潤:“《綿》追述周室之興始自遷岐,民附也。”“自次章至此(指七章),皆經營遷居立國之事。落筆乃乘勢帶起下章,機局乃緊,否則平散無力矣。”“上章(指八章)威服強敵,此章(指九章)德感二君,周所以日盛而昌大也。收筆奇肆,亦饒姿態。”(《詩經原始》卷十三)
今·程俊英:“這是周族史詩之一。詩從古公亶父遷岐敘起,描寫他開國奠基的功業;一直寫到文王能繼承古公的遺烈,修建宮室,平定夷狄,外結鄰邦,內用賢臣,使周族日益強大。”(《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總案】 在周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古公亶父是一個影響極大的人物。相傳他是周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起初住在豳地,因不斷受到戎狄等少數部族的騷擾,便率族遷至岐山之下的周原。從詩中可見,在遷岐定居、營建家園的過程中,古公亶父從兩個方面開始了對于未來的創造:其一,是繼承傳統,發展農業。周民族本是從農業起家的,其始祖后稷就是一位農神。而今“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地理環境,又提供了宜于耕種的條件,于是他便劃定疆界,細分條理,使人遍耕土地,整治田壟。其二,是變革舊俗,大興土木。周人原先所住的豳地屬黃土層高原,又與戎狄相處,自然是居土穴,行戎俗。遷岐以后,廣闊的平原需要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古公亶父主動順應這一變化,“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史記·周本紀》)。繼承傳統與變革舊俗的結合,使空曠荒涼的原野之上奇跡般地出現了田畝整齊、五谷茂盛、城郭宮室堂皇聳立的美好景象,一個強大國家的雛形展現在人們面前。至此,周民族最終擺脫了困境,開始走向興盛,后來文王之所以能以殊勛垂譽青史,實在是有賴于古公亶父時代所奠定的強大基礎。詩的最后兩章忽然跨越時空,寫文王驅逐混夷,威懾四方,用意也正在于此。這樣一首描繪周人如何成就民族復興偉業的詩篇,不是仍能給今天提供有益的啟示嗎?
上一篇:漢詩《息夫躬·絕命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魚藻之什·綿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