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詩
(南朝·梁)柳惲
行役滯風波①,游人淹不歸②。
亭皋木葉下③,隴首秋云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④。
嗟矣當春服⑤,安見御冬衣⑥。
【作者簡介】
柳惲(465~517年),南北朝時梁詩人,字文暢,梁河東解(今山西解縣)人。好學,善琴棋,南齊時,為竟陵王蕭子良行參軍,累遷太子洗馬,試守鄱陽,為百姓所稱贊。還任驃騎從事中郎。及蕭衍(即梁武帝)攻建康,柳惲投之,任相國右司馬。梁立,歷官長史兼侍中、吳興太守、左民尚書、廣州刺史、秘書監,又出為吳興太守,為政清靜,因病去官卒。著有詩集十二卷,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十八首。
【詞語簡注】
①行役:出行遠方服徭役。
②淹:淹留。
③亭皋:水邊的平地,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指時令正值深秋。皋(音gāo),水邊高地。
④思牖(音yǒu):思指思婦,牖指窗戶。
⑤嗟矣:意為嘆息。春服:春天的衣服。
⑥安見:又怎么見到。御:抗御意。冬衣:冬天的棉衣。
【內容簡析】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將紈素一類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其平整柔軟。搗衣的勞動,最易觸發思婦懷遠的感情,因此搗衣詩往往就是閨怨詩的異名。六朝這類詩甚多,如謝惠連的《搗衣詩》,亦屬描寫搗衣情景的佳作。
搗衣往往為了裁縫寄遠,因此本詩一開頭便從感嘆行人淹留不歸寫起:“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女主人公想象夫君久久不歸的原因是由于風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兩句中一“滯”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時間之久與思婦長期盼歸之切。三、四兩句寫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即隴頭,即今天的六盤山,系游人滯留之地。思婦由眼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六盤山地區,此刻也是秋云飄飛寒意逼人的時節了,想象中含有無限的思念與體貼。這兩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實景一玄想,不但對仗工整,形象鮮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蘊涵,能引發多面的聯想。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馳神遠想收歸眼前近景:“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在呈現出深秋蕭瑟凄寒景象的園圃中,晚歸的鳥兒聚集棲宿;思婦的窗戶下,唧唧的秋蟲在斷續悲鳴。所見所聞,無不觸緒增悲。最后兩句,是思婦的內心獨白。眼下已是木葉紛飛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隴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當穿春裝了,哪里能及時見到自己寄去的御寒冬衣呢?這一設想,透露出思婦對丈夫的體貼和關懷,將搗衣行動所包含的深情厚誼進一步表現出來。
本詩題為“搗衣”,除結尾處略點寄衣之事外,其他六句幾乎不涉及搗衣行動本身,表面看似乎有些離題,實則首聯揭出游人之淹滯遠方,為搗衣之由,中間兩聯寫景,為搗衣時所見所想,仍處處關合題目。因此本詩旨在抒寫搗衣女子對游人的思念、體貼,對搗衣勞動本身則不作正面描寫。這種構思,使詩的意境更為空靈,也更富抒情色彩。
上一篇:(唐)皮日休《哀 隴 民》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宋)賀鑄《搗練子·剪征袍》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