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其寫景之生動,狀物之細致,歷來為人們所激賞。然而,評論者大多注意其遣詞屬對之妙及畫面色彩映襯之美,這當然是其中突出之點,但如撇開全詩,孤立地看這兩句,終覺單薄或平板。只有從整首詩的背景中去認識它,才會進一步體味出其妙處,看出此詩在廣袤動態畫面中所深含的感情色彩,以及畫面的立體感。
詩題中“積雨”二字,“積雨”即久雨,這可以說是全詩背景的原色與基調,整首詩的景象都是在這種原色上展現出來的。首句說“積雨空林煙火遲”,意指鄉村中久雨過后空氣濕潤,氣壓低而無風,農舍之上炊煙上升遲緩。這時正是農家飯食時間,因而家家戶戶“蒸藜炊黍餉東菑”,做好飯菜,送給田間勞動的人。點出積雨,說明特定的環境;送飯至田間,詩人的目光也由村中而向村外田間,由近景而進入全景式的長鏡頭拍攝。正是由于這種過渡和鋪墊,詩人把目光集中到田間廣闊空濛濛的畫面上。在這豐滿自然的畫面上,詩人除了感到真切而充實外,還體味到農村生活的質樸和天然淳美。這種天然淳樸正與詩人的習性相吻合,因此可以說此間也蒙上了一層詩人感受的主觀色彩,它使得詩人獨居養性的生活更加詩意化了。“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槿”,是一種無葉灌木,夏秋之交開花,朝開暮落,故稱朝槿。古人常以之比喻人生之無常。這里“觀朝槿”之“觀”,實是佛家語,參悟之意。觀朝槿,不僅從佛家思想中參悟出人生之無常,還隱含了在自然的平靜淡泊之中對真淳自然復歸的認識。“松下”句是承上句補充敘說自己的生活?!杜f唐書·王維傳》載;王維“晚年長齋”?!奥犊?,即綠葵,一種素菜,當是王維常食之蔬菜。這二句從山村轉而寫作者本身。與前面寫景似不協,轉得有點唐突和不合情理,但從詩人的感情而言,和流貫于詩中的觀察觀點說,這正是一種必然的復舊。由山鄉積雨空濛而送食田間,由田園景色而流露主觀意緒,隨之也必然言及自身。自身生活情趣的表露,既加深自然景物的主觀色彩,又從自然景物中為主體尋求到歸宿和寄托,達到融合相偕。因而詩末兩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就是說: 自己與人相處不拘形跡,海鷗為什么卻又對自己懷有猜疑呢?這里用了兩個典故。“爭席”,《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見老子時,旅舍客人為其讓座,待其從老子處歸,已得道,再也沒人為他讓座,而是與他“爭席”了?!盃幭庇信c人無隔膜之意?!昂zt”事見《列子·黃帝篇》,言有居海邊者,與海鷗親近無間,其父知之,囑其乘間捉海鷗,待其復往海邊,群鷗猜疑不再接近。這兩句從全詩的感情線索上,實可看作是一個從客觀到主觀,又達到主客觀交融的過程的完成,詩意由擴張到回歸。最后一句“海鷗何事更相疑”,似乎是對歸隱的肯定,并含有要進一步從淳樸靜寂中體悟的意味。
王維后期山水之作體現出的審美觀念,其突出特點,便是把握并描寫客觀景物作用于審美主體所產生的渾然一體的整個印象。在表現方面,往往是既突出了對象的具體形式,又使得主觀意緒得以充分顯示,此詩即為其明證。這一點從全詩看更明顯。過去人們習慣于拈出其中三、四兩句,加以強調,對此詩形成一種純田園詩的印象,其實這恰恰誤會了作者的初衷。對于這兩句,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過: “唐人記‘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為李嘉祐詩,王摩詰竊取之,非也。此兩句好處正好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倍。”葉氏所言點化很有見地。此詩倘使去掉兩個疊字,充其量不過是兩句平平淡淡的描畫,疊字的添加,不僅僅給詩句增加動態實感,把氣氛和情調全部狀寫出來,而且這兩組疊字還意味著積雨之后田間景象與詩人感觸的吻合。它不僅是環境的、氣氛的,也是意緒的、情調的,正因此才彌覺生動深沉,含蘊不盡。
詩下雙字極難,須使七言五言之間,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興致,全見于兩言,方為工妙。唐人記“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為李嘉祐詩,王摩詰竊取之(見李肇《國史補》卷上),非也。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倍。(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
此解即《豳風》“馌彼南畝”句中所有一片至情至理?!蚍e雨致炊遲,因炊遲致餉晚,因餉晚致農饑。此即合家嗷嗷……故三四承之,言如此水田無際,望之但見飛鷺……夏木陰長,聽來百囀黃鸝……四句便只是精寫得一“遲”字。如何細儒不知,乃漫謂之寫景也! “漠漠”句言作苦,“陰陰”句言日長,作又苦,日又長……,然后積雨炊遲。一“遲”字,方是當家主翁淳厚心田中一段實地痛惻也。若必爭之曰寫景,則藜黍既遲,苦饑正切,而主翁顧方看鷺聽鸝,吾殊不知此為何等詩,又為何等人之所作也! ( 〔清〕金圣嘆《選批唐詩》)
俗說謂“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乃李嘉祐句,右丞襲用之。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況王在李前,安得云王襲李耶?(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秦王飲酒·李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劉長卿》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