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詩《白馬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馬篇》歌頌一位武藝高強的愛國英雄,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曹植生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正好這年曹操擊敗黃巾,收編為青州兵。所以,曹植所經歷的已是漢末大亂的后期了。但他自稱“生乎亂,長乎軍”,其少年時期,確隨其父曹操南征北戰,也有過一些軍旅生活。曹植八、九歲以后,曹操降呂布,戰官渡,敗袁紹,征烏桓,下荊州,破漢中等等,雖一直征戰不息,但無論是當時中原的時代空氣,還是曹植的家庭生活,都在逐步走向統一的勝利旗幟下,洋溢著昂揚奮發的精神,充滿著信心和慷慨激昂的氣息??梢哉f,從漢末分裂割據以來,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而獻身,一直是時代的最強音?!栋遵R篇》就是這樣一曲時代的慷慨之歌。
郭茂倩《樂府詩集》謂此篇: “言人當立功立事,盡力為國,不可念私也。”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提出:“此篇當與《名都篇》參看?!辈谋驹姷摹吧傩 薄ⅰ八尬簟钡染淇吹健敖袢站柢|赴國,非一朝一夕之故”的深意。這些古人的意見對我們認識此詩是有一定幫助的。
從漢末長期割據分裂的戰亂現實可知,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是整個社會的客觀要求; 為了統一而征戰一生的曹操,特別是他那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不能不給曹植以深刻的影響。這兩方面的結合,就鑄成了本詩歌頌的英雄形象。他既有精絕的武藝,又有為國獻身的美德。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當時所急需的,才能為現實作出應有的貢獻。所以,這一英雄形象是時代的理想凝聚而成的。
清人方東樹謂“此篇奇警”(《昭昧詹言》),正概括了這首詩的藝術特點。起首二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就既警且奇了。這位英雄為何而急馳?又為何而西北馳?顯然,一著墨就緊扣讀者心弦,創造了令人驚異的濃郁氣氛。西北是古來多事之地,不斷遭到侵犯者的騷擾和破壞,以至釀成巨大的戰禍。所以,“連翩西北馳”的騎兵,顯示了情況的緊急。下面的“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就是這種緊急情況的具體說明: 邊地的城池已多次告急,犯邊的騎兵活動頻繁,步步緊逼;插上羽毛的緊急文告從北方傳來,邊防將士策馬登上了高高的防御工事。這既是必須“西北馳”的原因,也是這一行動的繼續。
這里的“奇”,是不先敘軍情事由,以“白馬”二句突然而起之后又不直述因果,卻用慢筆插入“借問誰家子”以下一大段鋪陳。這樣安排,一是以寫人物為主,而不以敘事為本。前兩句雖未寫人而人在其中,緊接十二句則是為了說明他是個何等樣的人。人物形象以此而得到突出。二是起筆緊,間以緩,再繼之以急,使文章波瀾起伏,曲折生姿。三是層層補敘,次第井然:“借問”十二句以補“西北馳”者為何人,“邊城”四句補敘“西北馳”的原因。
巧妙地補入“借問誰家子”一段是很有必要的。在長期的戰亂中,人們盼望的正是久經沙場而武藝高強的英雄人物。所以,詩人用高度凝練的筆墨以明其本末和通猛,詩用問答式和上下左右的鋪陳,自然是學習漢樂府民歌的表現方法。曹植學得較為成功之處,在于不是簡單地形式模擬,而是從表達內容的需要出發。這里有很深的用意。幽、并二州,自古多豪俠之士。這位英雄出自幽、并,可見其根底不淺,來歷非凡,此其一; 事實上,他自幼離家,己久經征戰而“揚聲沙漠垂”了,此其二; 他為什么能揚聲沙漠呢?就因他有超人的勇武,此其三。不僅這三個層次,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深入,使人確信其能安邊衛國寫其勇武的幾句,也是如此:“宿昔”二句說明其武藝的精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長期不懈的騎射中苦練出來的?!皡⒉睢倍趾苤档米⒁?。多數注析者都解作“多”,這自然不錯,但言楛矢何其多是什么意思呢?如指所持箭矢之多,便覺索然無味了。其實,曹植工于煉字,這正是很好一例。上言“宿昔秉良弓”,是說早早晚晚弓不離手,豈是拿在手里觀賞?下言“楛矢何參差”,自然就是狀其射出之箭紛紛疾馳絡繹不絕了。我們于此正可看到所寫人物習藝之勤。既有這樣的苦練功夫,進而道其武藝之精,就頗有說服力了: 不僅左右開弓,都能中的,仰射飛猱,俯射馬蹄,無論上下左右,或動或靜,都能百發百中。這里雖只講其騎射,卻概括了他的全部武藝。正因如此,故能敏捷勝過猿猴,勇猛有如豹龍。也正因他有如此勇猛,在“邊城多警急”之限,能有“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的氣概。通過以上描寫,讀者對其臨敵能勝是完全信得過的。但有必要指出的是,“長驅”二句并非實指。所謂“蹈”、“凌”,不過表示可以戰勝的意思,而非已然之詞。“匈奴”與“鮮卑”,也是泛指西北地區的擾邊者,如果視為實指這兩個民族,既與史實不符,也失去了詩歌廣泛的概括意義。
詩歌到此,所寫英雄人物已被推到極點,對于一首頌歌來說,似已無話可說了。但塑造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這里只完成一半,還有相當重要的一半就是其可貴的精神世界,“棄身”以下,便著重寫這點。他投身于鋒刃之中,首先是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再就是決心割斷父母妻子之愛,然后才能做到捐軀為國,視死如歸。這些字字千鈞的豪言壯語,我們讀來并無空泛的印象,反覺真切感人,原因何在呢?首先是本詩通篇高昂的情緒感染了讀者,并引導著讀者的熱情步步上升,自然而然地達于非此不可的境地; 如果把這段話移到詩前,就很難起到它現有的作用。二是作者安排了一個巧妙的過渡:“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边@兩句既是前段描寫的自然歸宿,又是誘發后段豪情的有力引言。二句是正面寫勇,點出人物的英雄氣概。而這種勇,是和“性命安可懷”分不開的,貪生怕死的人就談不到什么勇了。為了解除國家的災難不顧個人的一切而視死如歸的精神,正是英雄氣概的本色,也是勇的動力和具體表現。我們讀到“長驅蹈匈奴”二句時,不僅能接受其思想,而且有快感。伴隨著這種快感過渡到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所以,這一段不僅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逐步發展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才把詩的主題引向最高潮?,F在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才是一位具有巨大感人力量的愛國英雄。
詩以言志?!栋遵R篇》抒發了作者的報國之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又不能把《白馬篇》完全視為曹植的“自我寫照”,不能把詩中所寫落實為具體的歷史事件完全一樣。有作者自己在內而又不完全是寫他自己,塑造一個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形象,而又反映了當時多數人的愿望和理想,正是此詩寫得較為成功的重要原因。當然,在這個人物形象上,是傾注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只是曹植沒有像他在《雜詩》中那樣,直接出場說自己“甘心赴國憂”,而是把他的激情素志凝聚在更完美的白馬英雄身上,盡情歌頌他,傾其才力來塑造這個高大的形象。也正因如此,這個形象才有血有肉而歷久不衰。
上一篇:岑參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曹操詩《短歌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