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洙《息戍》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國家割棄朔方1,西師不出三十年2;而亭徼千里3, 環重兵以戍之4。雖種落屢擾5,即時輯定6;然屯戍之綱7,亦已甚矣。
西戎為寇8,遠自周世9;西漢先零10,東漢燒當11,晉氏羌12,唐禿發13,歷代侵軼14,為國劇患15。興師定律16,皆有成功。而勞弊中國,東漢尤甚。費用常以億計:孝安世羌叛17,十四年用二百四十億18;永和末19,復經七年,用八十余億。及段紀明,用裁五十四億,而剪滅殆盡20。
今西北涇原、邠寧、秦鳳、鄜廷四帥21,戍卒十余萬,一卒歲給22,無慮二萬23;平騎卒與冗卒24,較其中者25,總廩給之數26,恩賞不在焉27。以十萬較之,歲用二十億。自靈武罷兵28,計費六百余億,方前世數倍矣29。平世屯戍,且猶若是,后雖無它警,不可一日輟去30。是十萬眾,有益而無損,明也。
國家厚利募商入粟31,傾四方之貨32,然無水漕之運33,所挽致亦不過被邊數郡爾34。歲不常登35,廩有常給36,頃年亦嘗稍匱矣37。倘其乘我薦饑38,我必濟師饋餉39,當出于關中40,則未戰而西垂已困41,可不慮哉!
按唐府兵42: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為今之計,莫若籍丁民為兵43,擬唐置府44,頗損其數45。又今邊鄙雖有鄉兵之制46,然止極塞數郡47,民籍寡少48,不足備敵。料京兆西北數郡49,上戶可十余萬,中家半之,當得兵六七萬。質其賦無它易50,賦以帛名者,不易以五谷;畜馬者,又蠲其雜徭51。民幸于庇宗52,樂然隸籍53。農隙講事54,登材武者為什長、隊正55。盛秋旬閱56,常若寇至,以關內、河東勁兵傅之57。盡罷京師禁旅58。慎簡守帥59,分其統,專其任60;分統則柄不重,專任則將益盛61。堅于守備,習其形勢62,積粟多,教士銳,使虜眾無隙可窺,不戰而懾63。《兵志》所謂“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64。其廟勝之策乎65!
【注釋】 1割棄朔方:宋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宋、遼訂立“澶淵之盟”,規定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這實際上是正式承認北方大部分領土歸遼所有。朔方,北方。 2 西師:防備西夏趙元昊的部隊。 3 亭徼(jiao叫):邊地哨所。 4 重兵:大量的軍隊。戍:防守。 5 種落:部族聚居的地方,也指部族。這里指羌族部落。 6輯定:安定,平定。 7 屯戍之費:駐軍防守的費用。 8 西戎:中國古代西北戎族的總稱,原分布在黃河上游及甘肅西北部,后逐漸東遷。9 遠自周世: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了繒(zeng增)國和西戎一起伐周,周幽王被西戎殺死,鎬京經過戎人的燒殺搶掠,變得殘破不堪。 10 先零:漢時西羌的一支,最初居于今甘肅、青海的湟水流域,漢武帝時移居西海、鹽池地區,宣帝時叛漢,復渡湟水,為趙充國所破。(見《漢書·趙充國傳》) 11 燒當:漢時羌族的一支,因部落酋長燒當而得名。東漢王朝征服了西羌諸族,由于處理不當,諸羌紛起反抗,從漢安帝永初元年(107)起至漢亡都未完全平定。這里的燒當是諸羌的代表。 12 氐(di低):古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等省,從事畜牧和農業。兩晉時期,仇池、前秦、后涼等為氐人所建,都曾稱雄一時。 13禿發:鮮卑族拓跋部的一支,唐代曾賜姓李,宋代改賜姓趙,是西北少數民族之一。 14 侵軼(yi義):侵凌,侵犯。 15 劇患:大患。 16 定律:依法定罪。 17 孝安世:東漢安帝(107—125在位)時代。 18十四年用二百四十億:《后漢書·段潁(jiong窘)傳》:“伏計永初(107—113)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余億,費耗若此,猶不誅盡,余孽復起,于茲作害。” 19 永和:漢順帝(劉保)年號(136—141)。 20 段潁:字紀明。《后漢書·段潁傳》:“桓帝詔問潁,潁因上言曰: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輛),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如此則可令群羌破盡,匈奴長服。”21 涇原、邠寧、秦鳳、鄜延四帥:涇(涇州)原(原州)路,邠(邠州)、寧(寧州)路,秦(秦州)、鳳(鳳翔府)路,鄜(鄜州)、延(延安府)路,共四路。四路挨近西夏國,統帥凡四人,故曰四帥。 22 歲給:一年的供給、費用。 23 無慮:大約,不下于。 24 平:平均。冗卒:勤雜士兵。冗,冗雜。 25 較:計算。 26 廩給:供給。 27 恩賞:正餉以外的賞賜。 28 靈武罷兵:靈武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武縣,當時西北的重鎮。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被西夏攻陷,守軍撤退。 29 方:比擬,比較。 30 輟(cho綽):中止,停止。 31 厚利募商人粟:用重利召募商人運糧給軍。 32 傾:盡量,盡力。 33 漕:水道運糧。宋建都開封,東南和西北糧食分由汴、黃、惠民、廣濟四河輸入,以汴河為最多。 34“所挽致”句:用車運到的糧少,只能滿足幾個邊郡的需要。35登:豐登,成熟。 36廩有常給:國家倉庫必須照常供給。 37頃年:近年。匱:缺乏,不足。 38薦饑:連年饑荒。 39濟師饋餉:接濟軍隊,運去糧餉。 40關中:古地區名。所指范圍大小不一。這里指陜西,因它西面有關,故亦稱關中。 41西垂:西部邊地,指陜西。42府兵:北朝西魏、北周實行府兵制,隋、唐都實行這種制度。唐代共設六百三十四府,每府兵額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糧食,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 43籍丁民:登記成年的人丁。 44擬:仿效。 45損其數:減少兵的數目。不在全國設府,只在邊地置府,故兵數少于唐。 46邊鄙:邊垂,邊疆。鄉兵制:宋代分全國軍隊為禁軍、廂兵、蕃兵、鄉兵四種。鄉兵,于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47極塞(sai賽):最接近邊界處。 48民籍:戶口。 49料民:即統計人口。京兆:京都。50質:落實、規定的意思。 51蠲(juan倦):免除。徭:差役。52庇宗:保護家族。 53樂然隸籍:樂于注入戶籍。 54農隙講事:農閑時間講習軍事,進行軍事訓練。 55登:提升,選拔。材武:指嫻習武術的人。什長、隊正:指下級軍官。 56盛秋:陰歷九月為盛秋時節。旬閱:每十天閱兵一次。 57關內:指陜西。河東:指山西。傅:通“附”,附近;這里用作動詞,靠近。 58盡罷京師禁旅:由邊郡抽去保衛京都的禁軍,全部調回原來的邊郡。 59簡:選擇。 60分其統:把各級統率權分給各級軍官。 61勵:勉勵,奮勉。 62形勢:敵我的形勢,山川的形勢。 63懾(she舍):恐懼,害怕。 64兵志:指《孫子》。《孫子·九變篇》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65廟勝:《孫子·計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祖廟。古時候興師作戰,要在祖廟里舉行會議,謀劃作戰大計,預計戰爭勝負,叫‘廟算’。勝,指開戰前估計敵我力量及形勢,預計可以勝利。
【今譯】 (“澶淵之盟”),國家把大片北方領土割讓給了遼國,防備西夏的部隊有三十年沒有出動;而千里邊界,卻要派大量的軍隊防守。雖然羌族部落的幾次侵擾,都即時平定了,但駐軍的防務費用,也夠驚人的了。
西戎侵掠中國,開端于西周末年;那以后,西漢時期的先零,東漢時期的燒當,東晉時期的氐、羌,唐代的禿發,歷代相繼侵擾不休,成為國家的大患。為此,各代政府都興兵討伐,依法定其罪行,也都取得了成功。而使中國陷入勞頓疲困的境地,莫過于東漢時期。當時的邊防費用常常以億計算:漢安帝時羌族叛亂,十四年間用了二百四十億;漢順帝永和末期,又經過七年,耗費八十八億。直到段紀明,才用了五十四億,就把西羌叛軍幾乎全部殲滅了。
現今西北的涇原、鄰寧、秦鳳、鄜延四路統帥,共轄邊兵十余萬人,一個士兵一年的費用,不下于二萬;騎兵和勤雜兵平均起來,以中等薪餉計算,全部費用的數目——不包括正餉以外的賞賜,以十萬人計,一年就要耗資二十億。自靈武守軍撤退以來,累計耗費六百余億,比起前代來已經超過了好幾倍。和平時期的駐防費用,尚且如此巨大,此后即使沒有什么邊警,這筆軍費也不能停發一天。就是說,這十萬士兵的軍費只可增加而不能削減,事情就是這樣明擺著的。
國家用重利召募商人運送軍糧,全用四方暢銷的商品來交換他們的糧食,可是河道不通,不能船運,而用車運到的軍糧很少,僅能滿足幾個郡的需要。糧食不能年年豐收,而國家的倉庫必須照常供應,近年來,倉庫的存糧也漸漸顯得缺乏了。如果西夏乘我連年饑饉侵犯邊境,我方必須接濟軍隊,運去糧餉,很可能當軍隊開出關中時,還沒有開戰而西部邊陲已經疲困不堪了。這種情況能不令人憂慮嗎?
考察唐代府兵的編制:上府為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目前的當務之急,莫如登記成年的人丁,仿效唐代設置府兵制,兵的名額可以適當減少。再說,現在的邊境地區雖然沒有鄉兵的制度,但只限于接近邊界的幾個郡,戶口很少,不足以抵御敵兵。清點京都、西北幾郡的戶口,上戶約有十余萬人,中戶之家減半,可以得兵六七萬人。規定交納的賦稅不得換為其它物品,原定賦稅是繳絲帛的,不能改變為繳五谷;原定為養馬的,還可免除他的其它差役。老百姓為保護家族而深感榮幸,也就樂于注入戶籍。農閑時間講習軍事,選拔武藝較好的擔任什長和隊正。盛秋時節十天閱兵一次,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還可調關內、河東的精銳部隊靠近西夏作為援兵。由邊地抽去保衛首都的禁衛軍,應當全部調回原地駐守。要慎重選擇守邊統帥,把各級統率權分給各級將領,讓他們各司其職。分級指揮,則統帥的兵權不致過大;責任既專,則將領分工明確,越發勤奮。鞏固邊防要塞,洞悉敵我形勢,儲備豐足的糧食,鼓舞士兵的銳氣,使敵虜沒有空子可鉆,未及參戰而已膽戰心驚。《孫子·九變篇》說:“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這不就是克敵制勝的良謀嗎?
【集評】 宋·歐陽修《尹師魯墓志銘》:“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世。自西兵起凡五六歲,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議論益精密,而于西事尤習其詳。其為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士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
【總案】 遼和西夏是北宋的兩大勁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遼訂立“澶淵之盟”,規定宋向遼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景德三年(1006),宋朝以對待遼相似的辦法,換取對西夏的妥協,每年賜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此后,北宋王朝樂于茍安,邊防日漸廢弛,而養兵的費用反而逐年增加。面對這種形勢,尹洙寫了這篇文章,針對西北邊防措施提出了具體主張和實施方案。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劈頭便說:“國家割棄朔方”,對北宋執政者屈辱求和的對外政策,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此段總寫邊防形勢,而以“屯戍之費,亦已甚矣”領起下面兩段文字。二、三段緊承“屯戍之費”立論,分別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用具體數字說明軍費開支“常以億計”;又以古今作對比,證明當時西北四路的十萬戍卒,“歲用二十億”,“方前世數倍矣”。第四段,從軍糧供應的種種困難,指出我方的不利形勢。以上四段,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現行邊防措施之不當,剴切陳辭,有理有據,切中時弊。第五段提出仿效“府兵制”等補偏救弊的相應措施,現在看來是很有見地的。文章開門見山,直抒己見,針對論題從歷史和現實作了比較分析。在合乎邏輯的推論之后,又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說理明白曉暢,論據確鑿有力,讀了令人信服,發人深思。
上一篇: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