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郡城北路作》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士禛
齊州南北千峰繞,中有明湖一鏡分。
今日雪中更奇絕,華山云接鵲山云。
這首詩是王士禛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由故里新城(今桓臺縣)赴京,途經濟南府北路時所作。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寫出了特定時間中濟南的湖山勝景。詩所選取的角度和寫詩的手法都很新鮮,讀來富有情趣而又耐人回味。
王士禛對濟南是很熟悉的,他少年時代即在濟南讀書。濟南的泉水給他以靈秀,濟南的湖光山色陶冶了他的性情。他24歲時在大明湖畔寫下的《秋柳》四章,一時傳遍了大江南北,使他在詩壇上一舉成名。此后,王士禛幾乎遍游各地山水,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濟南的湖光山色。詩人在濟南曾留下了不少佳詩秀句,城內名勝幾乎已經題詠遍了,但在濟南城北路眺望雪景,這在詩人來說是第一次。在這種角度這種時刻觀察濟南,詩人又發現了濟南的一種新的面貌,新的美。
詩的前兩句勾勒出濟南湖山的大致輪廓。濟南城四面皆山(嚴格地說南面的山峰峰相接,北面則極為稀疏),遠遠望去,濟南就如一個淺淺的盆地。詩首句中的一個“繞”字,準確地勾畫出濟南的地形特點。而這個盆地的底部,就是城中的大明湖,遠遠望去,平明如鏡。前面一個“繞”字,是著眼于山;后面一個“分”字,是著眼于湖。著眼于山,可以說群山圍繞著湖; 著眼于湖,可以說是大明湖把群山分開。雖然這前兩句只是對濟南的輪廓勾勒,不是全詩的重點,但有了這一“繞”字和“分”字,使人讀來不覺呆板,且有一種動態感。詩的重點在后兩句。第三句詩人已經預先向我們提示,今日雪中觀察濟南,他發現了一種奇特的使人叫絕的景觀。什么景觀使詩人這樣動情呢?——“華山云接鵲山云”。初讀起來,字句平平,并沒有描繪出什么奇特的景色,使人頗覺失望。但如果弄清了華、鵲兩山的位置并仔細體會這句詩中的含義,那你就會贊嘆詩句確實描繪出一種新奇的景觀,贊嘆這句詩是絕妙的佳句。華山(即華不注山)在濟南城東北,鵲山在濟南城西門,兩山東西相距幾十里而不相連屬,而現在,是什么東西能使華山與鵲山連成一體呢?無疑是雪。詩人的本意在寫濟南的雪景,寫群山披上了雪的盛裝,寫白雪覆蓋了大地,但他卻偏偏要把這一景觀隱藏起來,讓讀者從“華山云接鵲山云” (這里的 “云”已暗指“雪”)這一日常不可見的現象中去聯想、補充,讓讀者自己去形成一幅“濟南雪景圖”。
王士禛主張作詩要有“韻外之致”,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說,詩要寫得自然、含蓄、雋永,這首《郡城北路作》,可以看作是詩人對這種主張的一個實踐。全詩看似平淡,然而深藏著高度的藝術技巧,而由于技巧的純熟,又使人覺察不到絲毫雕琢的痕跡,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大手筆。
上一篇:劉長卿《送靈澈上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范仲淹《野色》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