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敘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夫國史之美者1 ,以敘事為工2。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簡之時義大矣哉3!
歷觀自古,作者權輿4 。《尚書》發蹤5,所載務于寡事6;《春秋》變體7,其言貴于省文。斯蓋澆淳殊致8,前后異跡9。然則文約而事豐,此述作之尤美者也10。
始自兩漢11,迄乎三國12,國史之文,日傷煩富13。逮晉已降14,流宕逾遠15。尋其冗句,摘其煩詞,一行之間,必謬增數字16;尺紙之內,恒虛費數行17。夫聚蚊成雷18,群輕折軸19,況于章句不節,言詞莫限,載之兼兩20,曷足道哉21?
蓋敘事之體,其別有四:有直紀其才行者22,有唯書其事跡者23,有因言語而可知者,有假贊論而自見者24。至如古文《尚書》稱帝堯之德25,標以“允恭克讓”26;《春秋左傳》言子太叔之狀27, 目以“美秀而文”28。所稱如此,更無他說,所謂直紀其才行者。又如左氏載申生為驪姬所譖, 自縊而亡29;班史稱紀信為項籍所圍,代君而死30。此則不言其節操,而忠孝自彰,所謂唯書其事跡者。又如《尚書》稱武王之罪紂也31,其誓曰:“焚炙忠良,刳剔孕婦”32;《左傳》紀隨會之論楚也,其詞曰:“蓽輅藍褸,以啟山林”33。此則才行事跡,莫不闕如34,而言有關涉,事便顯露,所謂因言語而可知者。又如《史記·衛青傳》后,太史公曰35:蘇建嘗責大將軍不薦賢待士36; 《漢書·孝文紀》末,其贊曰:“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37此則傳之與紀38,并所不書,而史臣發言39,別出其事,所謂假贊論而自見者。然則才行、事跡、言語、贊論,凡此四者40,皆不相須41。若兼而畢書,則其費尤廣。但自古經史,通多此颣42,能獲免者,蓋十無一二。
又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42: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如《左傳》宋華耦來盟,稱其先人得罪于宋,“魯人以為敏”44。夫以鈍者稱敏,則明賢達所嗤45,此為省句也。《春秋經》曰:“隕石于宋五。”46夫聞之隕47,視之石,數之五,加以一字太詳,減其一字太略。求諸折中48,簡要合理,此為省字也。其有反于是者,若《公羊》稱“郄克眇,季孫行父禿,孫良夫跛。齊使跛者逆跛者,禿者逆禿者,眇者逆眇者。”49蓋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類逆”。必事加再述,則于文殊費50,此為煩句也。《漢書·張蒼傳》云: “年老口中無齒。”51。蓋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為煩字也。然則省句為易,省字為難,洞識此心52,始可言史矣。茍句盡余剩53,字皆重復,史之煩蕪,職由于此弘54。
蓋餌巨魚者55,垂其千釣56,而得之在于一筌57。捕高鳥者,張其萬置58,而獲之由于一目59。夫敘事者,或虛益散辭60,廣加閑說,必取其所要,不過一言一句耳。茍能同夫獵者漁者,既執而置釣必收61,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則庶幾駢枝盡去62,而塵垢都捐63,華逝而實存64,滓去而瀋在矣65。嗟乎!能損之又損66,而玄之又玄67,輪扁所不能語斤,伊摯所不能言鼎也68。
【注釋】 1國史:一國或一朝的史書。 2工:精美。 3時義:此作“意義”講。 4作者:指寫史的人。權輿:創始。《爾雅·釋詁》:“權輿,始也。” 5《尚書》:古籍名,是我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發蹤:這里是“開始”的意義。6務于寡事:記事力求簡要。務,致力,力求。 7《春秋》:為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所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8殊致:風尚不同。致,情趣。 9異跡:事跡有所不同。 10述作:此指史學著作。 11兩漢:指西漢和東漢。 12迄:到。 13日:一天一天地。傷:弊害。煩富:繁雜。 14逮(dai 代):及,到了。已降:以下。已,通“以”。 15流宕(dang蕩):放蕩,漫無節制。逾:通“愈”,更加。 16謬:錯誤地,不恰當地。 17虛費:空耗,浪費。 18聚蚊成雷:把很多蚊子聚到一起,它們的聲音可以象雷那樣響。《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眾煦(wu許,吹氣)漂山,聚蚊成雷。” 19 群輕折軸:不重的東西成了堆,也能壓斷車軸。《戰國策·魏策一》載張儀說魏王:“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作者在此用“聚蚊成雷”、“群輕折軸”來比喻“冗句”、“煩詞”積多了就會使文章蕪雜不堪。 20 兼兩:加倍的車輛。兩,通“輛”,。 21 曷:何。 22 紀:通“記”。 23 唯:只。 24 贊論:也稱“論贊”,史傳每篇后面的評語。見:同“現”。 25 古文《尚書》:漢初,伏生傳《尚書》二十九篇,用當時隸書書寫,稱今文《尚書》。景帝時,又在孔子舊宅墻壁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后來古文《尚書》亡佚。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ze責)又獻出古文《尚書》,比今文多出二十五篇,這二十五篇經后代學者考證,定為偽作。今存《十三經注疏》中的《書經》,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帝堯,即唐堯,古帝名。 26 標:用文字表明。允恭克讓:語見《尚書·堯典》。允,誠信。恭,恭敬謹慎。克,能。 27 《春秋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左丘明為《春秋》作的“傳”,也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子太叔:春秋時鄭國的大夫游吉 28 目:稱,言,品評。美秀而文:語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美秀,指貌美、才秀。文,威儀。 29 左氏:左丘明,這里借指《左傳》。申生:春秋時晉獻公的太子。驪(li梨)姬:晉獻公的夫人。譖(zen):誣陷。縊(yi益):吊死。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謀害申生,誣陷他在獻給獻公的肉里放了毒,獻公追問,申生不肯辯白而自殺。 30 班史:指班固所著的史書《漢書》。紀信:劉邦的部將。項籍:即項羽。據《漢書·高帝紀》載,公元前203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古城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事急,紀信便乘著劉邦的車子,假冒劉邦出東門投降。劉邦趁機從西門逃脫。后來項羽知道受騙,便把紀信燒死。 31 武王:周武王姬發。罪:這里用作動詞,指出其罪。紂:商朝最后一個君主。 32 誓:誓辭,此指武王伐紂時的誓辭。“焚炙忠良”二句:見《尚書·泰誓上》。焚炙(zhi至),用火燒烤,指“炮烙之刑”。刳(ku枯)剔:剖開,挖割。 33 隨會:春秋時晉國大夫士會,封地在隨,又稱隨會。“篳(bi畢)路藍縷”二句:見《左傳·宣公十二年》,是晉大夫欒書(字武子)說的話,劉知幾誤記為隨會的話。這兩句是形容創業的艱苦。篳路,用荊條、竹子編成的車(路,車),即柴車。藍褸,破舊衣服。啟,開辟。 34 闕如:缺然。闕,同“缺”。如,助詞,然。35 太史公;司馬遷曾為太史令,自稱太史公。在其所著《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之后,都加上一段“論贊”,并用“太史公曰”開頭。36 “蘇建嘗責大將軍”句:這是就該篇“論贊”的大意說的,非《史記》原文。蘇建,西漢人。因從衛青抗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大將軍,指衛青。 37 吳王:指劉濞(bi必),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詐病不朝:劉濞對朝廷不滿,因此假稱有病而不入朝。幾杖:幾案和手杖,供老年人平時靠身和走路時扶持之用。班固寫漢文帝劉恒賜給劉濞以幾杖,意在說明文帝待人寬厚。 38 傳之與紀:指《史記·衛青傳》與《漢書·文帝紀》。39 史臣:史官,此指司馬遷和班固。 40 凡:總共。 41 相須:相依。 42 颣(lei類):缺點毛病。 43 流:類別。 44 華耦(ou偶):春秋時宋國的大夫。魯人:蠢笨的人。敏:聰敏。《左傳·文公十五年》載,宋國華耦到魯國會盟,自言他的曾祖父華督曾在宋國犯罪,“魯人以為敏。” 45 則明賢達所嗤(chi癡):這就表明賢達的人對他是譏笑的。意思是說,華耦無故揚其先祖之罪,本不聰明,而《左傳》中卻說“魯人以為敏”,這正說明省略了“賢達所嗤”這一句。嗤,譏笑。 46 《春秋經》:即《春秋》,漢代以來被列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隕(yun允)石”句:見《春秋·僖公十六年》。隕,落,指星體或其他在高空運行的物體從空中掉下。石,隕石,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宋,宋國。 47 聞:聽到。 48 諸:“之于”的合音。折中:調和二者以取其中正。這里是不詳不略、恰到好處的意思。 49 《公羊》:指《公羊傳》,也稱《春秋公羊傳》,是闡釋《春秋》的書。這里的《公羊》當作《谷梁》(也是闡釋《春秋》的書),因下面的引文見于《谷梁傳·成公元年》,文字與原文略有出入。郄(xi希)克:晉國的大夫。眇(miao秒):一眼瞎。季孫行父:魯國的大夫。孫良夫,衛國的大夫。逆:迎接。 50 殊:極。 51 “年老”句:今本《漢書·張蒼傳》無“年老”二字。 52 洞識:透徹地懂得。53 余剩:多余。 54 職:主,主要 55 餌:魚食,這里用作動詞,以餌誘魚的意思。 56 釣:釣鉤。 57 筌(quan全):捕魚的竹器,也為捕魚用具的總稱,這里指釣鉤。 58 置(ju居):捕鳥獸的網。 59目:指網孔。 60 益:增加。散辭:閑話,無用的話。 61 執:捕。置釣必收:指將未釣到、網到魚和鳥的鉤、網收起來。 62 庶幾:差不多。駢枝:《莊子·駢拇(mu母)》:“駢拇枝指”,比喻多余而無用。駢,駢拇,指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并生在一起。枝,枝指,指手上多一指成六指。63塵垢:灰塵和污垢,比喻瑣屑無用的東西。捐,舍去。 64華逝:浮華的東西刪掉。實存:實在有用的東西保留。 65瀋(shen 審):汁水,此指精華的東西。 66損:減少。 67玄:精妙。 68輪扁:春秋時齊國造車的工匠,名扁。不能語斤:是說輪扁用斧子斫輪的技藝只能從實踐中去獲得,是無法直接傳授的(見《莊子·天道》)。斤,斧頭。伊摯:伊尹名摯,商湯時的賢臣,傳說他先前曾做過湯的廚子。鼎:古代的一種烹煮器,此指烹煮食物的方法。作者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敘事簡要的奧妙,需要在寫作中親自摸索體會,非言語所能盡明。
【今譯】 史書中寫得好的,都以敘事擅長。而敘事精美的,以簡明扼要為主。簡要的意義可真大啊!
遍觀自古以來,作者創始史書時的情況:從《尚書》開始,所要載的事力求簡要;《春秋》雖改變了《尚書》的體制,但它的文辭也崇尚簡約。這大概是因為兩書所產生時代的風尚有澆薄和淳厚的不同,前后的事跡也有所差異。即然這樣,可見以簡約的文辭寫出豐富的史事,這才是史學著作中最好的。
從兩漢開始,到三國時期,史書的文辭,繁雜的毛病一天比一天厲害。到了晉朝以后,史書繁雜得漫無節制,距古代史學著作更加遠了。如果尋出其中多余的句子,摘出其中繁蕪的詞語,就可看出每行當中,一定有幾個字是妄增的;每張紙內,常有幾行話是無用的。許多蚊子聚在一起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許多輕東西裝在一輛車上會把車軸壓斷,何況對于章節和句子不節減,言詞不加限制,使得一部書要用加倍的車輛來裝載,又哪里值得稱道呢?
敘事的法則,有四種不同情況:有直接記載一個人的才能和德行的,有只寫一個人的事跡的,有從所記的言語中可以了解其人、其事的,有借史傳后面的論贊而使某人、某事自然顯露出來的。至于象古文《尚書》中講帝堯的德行時,用文字表明他“誠信,恭敬謹慎,能夠謙讓”;《左傳》上講子太叔的外貌時,說他“貌美,才秀,又有威儀”。所敘說的就是這樣,再沒有其他解釋,這就是直接記載其才能和德行的寫法。又如《左傳》記載申生遭驪姬誣陷,自己上吊身亡;《漢書》講劉邦被項羽圍困,紀信代替君主而死。這里未去述說他們的節操,而紀信的忠、申生的孝已自然明白,這就叫做是只記其事跡的寫法。又如《尚書》敘說周武王指責紂王的罪過,在他的誓詞中說:“燒死國家的忠臣,剖開孕婦的肚子”;《左傳》記載隨會評論楚國時,說道:“(楚國的祖先)拉著柴車,穿著破爛衣服,去開辟山林。”這里對才能德行和事跡,全都缺而不寫,然而在所記的言語中已經涉及,事跡也就顯露出來了,這就叫做是從言語中可以知道才行事跡的寫法。又如《史記·衛青傳》后,司馬遷說:蘇建曾經責備大將軍衛青不能舉薦賢者,優待士人;《漢書·孝文紀》末,班固的論贊說:“吳王劉濞假裝有病不入朝,文帝還賜給他幾和杖。”這些事在《衛青傳》與《文帝紀》中,都沒有寫進去,而在史臣發表的言論里,另外表現出事跡,這就是借論贊而自然表現出來的寫法。既然這樣,可見才行、事跡、言語、贊論,所有這兩個方面,并非缺一不可的。如果同時把這四個方面都寫出來,那花費的筆墨就更多了。但是自古以來的經書和史傳,都多有這種毛病,能不犯這個毛病的,大概十個里沒有一兩個。
又敘事的省略,其類別有兩種:一種叫省句,一種叫省字。如《左傳》記載宋國華耦來魯國會盟,說他的祖先曾在宋國犯罪,“愚蠢的人認為是聰敏。”用愚鈍的人來稱說他聰敏,就表明是賢達的人所譏笑的,這是省略了句子。《春秋經》說:“有五個隕石落在宋國。”聽到響聲知有東西掉落,去一看知是隕石,數一數是五個,加上一字太詳,減去一字太略。力求做到恰到好處,簡明扼要而且合理,這就是省字。也有跟這種寫法相反的,如《公羊傳》說“郄克是瞎眼,季孫行父是禿頂,孫良夫是跛腳。齊國派跛腳的人去迎接孫良夫,禿頂的人去迎接季孫行父,瞎眼的人去迎接郄克。”這里應該刪去“跛者”以下各句,只說“各用同類的人去迎接”就行了。一定要把事情加以重述,那在文字上是極度的浪費,這是煩瑣的句子。《漢書·張蒼傳》說:“年老口中無齒。”在這一句中,可以去掉“年”及“口中”。這六個字組成的句子,有三個字是不該加的,這就是煩瑣多余的字。然而省句較容易,省字較困難,要透徹地懂得這個意思,才可以去談論寫史的問題。假若句子盡是多余的,字盡是重復的,那么史書的煩瑣雜亂,主要就是由此造成的。
用香餌釣大魚的人,放下許多釣鉤,而能釣到魚的只有一個鉤子。捕高空飛鳥的人,張設許多羅網,而能捕住鳥的只有一個網孔。敘事的文章,有的空增一些無用的言辭,多加一些不必要的話,如果取其重要的,不過一言一句罷了。假若能象獵人、漁夫一樣,已經捕到了魚和鳥而一定要將未起作用的網和鉤收起來,所留下來的就僅僅是釣著魚的那個魚釣、網著鳥的那個網孔而已,這樣就差不多可以做到將多余無用的都舍棄,把瑣細的都拋掉,浮華的文辭去掉而實在有用的保留,渣滓雜質去而精華保留。唉!能把文辭精簡再精簡,而使文章寫得精美又精美,(其中的奧秘)正如輪扁不能說出用斧斫輪的技巧,伊摯不能說出烹調的奧妙一樣。
【集評】 清·浦起龍《史通通釋》:此章言敘事尚簡,“四別二流,指證簡法,得間入微,是敘事不二之法門。”
【總案】 本文節選自《史通·敘事》篇。文中先提出敘事“以簡要為主”的重要,并通過《尚書》、《春秋》與兩漢以后史書的比較,具體說明“簡要”是史書寫得好的標準;接著提出敘事有四種不同寫法,但以往的經書、史傳多“兼而畢書”,因此造成筆墨浪費;其次提出敘事簡要的兩種辦法,并用實際例子說明有的史家不知省句和省字,是史書“煩蕪”的原因;最后說明敘事應去粗取精,而其中奧妙只能從寫作實踐中去獲得,非言語所能盡明。文章中心突出,寫得簡潔扼要,善于用具體例子、通過比較來說明問題。作者所提出的“尚簡”說,有其可取的方面,但文中有的論述未免偏激,應注意辨析。
上一篇:韓愈《原道》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元結《右溪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