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原道》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2,由是而之焉之謂道3,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4。仁與義,為定名5;道與德,為虛位6。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7,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8。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9;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10, 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11 , 孔子沒,火于秦12,黃老于漢13,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14;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15,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16。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17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18,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19,今之為民者六20。古之教者處其一21,今之教者處其三22。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23,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之道24。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25。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26,然后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27;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壹郁28;為之政,以率其怠倦29;為之刑,以鋤其強梗30。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31;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32。”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33。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34;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財貨以事其上,則誅35。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36。嗚呼!其亦幸而出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圣一也37。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38?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39;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40。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41,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42,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43。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44。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45。”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46!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47,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群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48;文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49。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50。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51;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52。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53。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5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55。其亦庶乎其可也56。
【注釋】 1原道:推究先王之道的本原。原,《說文》釋“本也”。2宜:適宜。 3之:往,去。 4足乎己:自己心中充足。 5定名:有固定內容的事物名稱。 6虛位:無固定內容的事物概念。 7老子: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老子曾說:“大道廢,有仁義。”又說:“失道而后法,失法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8煦:和藹、和悅的樣子。孑:特立、突出的樣子。 9道其所道:前一個“道”作動詞用,是講、說的意思。下一句的“法”字,用法和與此同。 10去:離開。老子說:“絕仁與義,民復孝慈。” 11周道:即文武之道。 12火于秦:指秦始皇焚書一事。 13黃老:指戰勝炎帝的黃帝,漢時歸為道家。 14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為我”。墨:墨翟,戰國時哲學家,主張“兼愛”、“非攻”。 15主之:以之(它)為主人。奴之:以之(它)為奴仆。 16污之:污蔑之。 17誕:荒誕。自小;自卑。18求:推求、探究。端:本原。訊:考察。末:結果。 19四:指士、農、工、賈(gu 鼓)。 20六:四民之外加上老、佛。 21教者:指士。 22三:指士、老、佛。 23古:遠古之時。 24相生養:相互謀生撫養。 25中土:國家中部地區。 26顛:顛仆,跌落。27贍:供給、滿足。 28宣:抒發、宣泄。 29率:督促、勸勉。怠倦:怠惰懶倦者。 30鋤:鏟除。強梗:強橫不化者。 31符:古代交往的憑證,雙方各持一半。璽(xi喜),印。斗斛(hu胡):古代的兩種量器。權衡:權即秤砣;衡即秤桿。 32這段話見于《莊子》。 33介:甲。居:擋、御。 34致:送達。 35誅:責罰、懲罰。 36清凈寂滅:指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他們視人生為苦海,經修行最終以求達到寂滅(死亡)之境。 37帝王:古有五帝三王,指堯、舜等。38道家主張人類應回到遠古愚昧的時代。 39傳:古代指解釋經書的書叫傳,此指《禮記》。 40將以:將要用來。 41外:拋棄。 42《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孔子著。 43夷之:以蠻夷視之。 44經:儒家經典著作,此指《論語》。亡:無。 45戎:古代西部地區一種民族。狄:古代北部地區一種民族。膺:討伐,打擊。荊:楚國。舒:楚國東部一小國。 46幾何:將近、幾乎。胥:都、皆。 47《書》:即《尚書》,儒家經典著作,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易》,即《周易》,儒家經典著作,古代一部富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 48常:常禮。 49郊:郊祀、祭天。假:到。廟:祭祖。人鬼:祖先的神靈。饗:享用。 50荀:荀況,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揚:揚雄,西漢末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擇:材料的使用。語:論述。 51事:指禮樂行政之事。 52說:學說。53塞:指堵塞佛、道二教。流:指先王之道,也就是儒教。 54人其人:前一個“人”字當為民字,為避李世民諱改用人字。此指道士僧徒應還俗為民。廬其居:指寺院、道觀改為住房。 55鰥:老而無妻者。56庶幾:差不多。
【今譯】 博愛叫仁,對仁實行得適當叫義,由這里做下去叫道,自己心里充足而不需要外界任何影響叫德。仁和義,是固定的名稱;道和德,是虛設的位置。所以,道分君子和小人,德分兇和吉。老子輕視仁義,但不是詆毀仁義,而是他眼光狹小。坐在井里看天,說天小,并不是天小。他把和藹當作仁,把特立當作義,這樣,他輕視仁義就很自然。他所說的道,是把他說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說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說的道德,是結合仁與義而說的,這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離開了仁和義而說的,這是一個人的說法。
周道衰落,孔子去世,秦朝焚書,黃老學說盛行于漢朝,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就歸入墨子;不歸入于黃老,就歸入佛教。歸入那家,必定背棄這家。對歸入的那家就看作主人,對背棄的這家就看作奴仆。對歸入的那家就附合它,對背棄的這家就污蔑它。唉!后來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學說,到底聽誰的?道教徒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教徒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研究孔子的人,習慣了他們的話,喜歡他們的荒誕而自卑,也說:“我們老師也曾拜他們為老師。”這不但在口頭上說,而且還把它寫在書上。唉!后來人雖然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誰的?人們對荒誕言論的喜歡太過份了,不探究它的本原,不考察它的結果,只想聽荒誕的言論。
古代稱為民的有四種人,今天稱為民的有六種人。古代從事教化的人占其中之一,今天從事教化的占其中之三。種田的有一家,而吃糧食的有六家;做工有一家,而使用器具的有六家;經商的有一家,憑借于他供應商品的有六家,怎么能使民不窮困而且去做盜賊呢?
古時候,人的災害很多。有圣人出現,然后教給他們相互生育撫養的道理。為他們設置君長,設置老師。為他們驅走蟲蛇野獸,教他們居住在中原地區。冷了,教他們做衣服;餓了,教他們種莊稼。住在樹上會跌落,住在洞里會生病,然后教他們建造房屋。為他們設置工匠,以供給他們使用的器具。為他們設置商賈,以便他們互通有無。為他們制造醫藥,以拯救將要夭折死亡的人。為他們制定埋葬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他們相互間的友愛;為他們制定禮節,以使他們長幼尊卑有固定秩序;為他們創作音樂,以宣泄他們心中的郁悶;為他們制定政令,以督促怠惰懶倦的人;為他們設立刑法,以鏟除那些強橫不化的人。因為有互相欺騙,就為他們制造符節,印璽、斗斛、權衡作為憑信;因為有互相爭奪,就為他們設置城郭、盔甲、兵器來守衛。災害來了,教人們防備;患難要出現了,教人們預防。現在有人卻說:“圣人要不死亡,大盜就不會停止;砸爛斗斛,折斷秤桿,人民就不會爭奪。”唉!他們也是毫不思索罷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因為人類沒有羽毛鱗甲作防護以抵御寒冷,沒有強爪利牙以爭奪食物。
所以,君王是發布命令的;大臣是執行君王命令并傳達給人民的;人民是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具、交流商品以供給在上的人的。君王不發布命令,就失去了當君王的職責;大臣不執行君王的命令并傳達給人民,人民不生產糧食、絲麻、制造器具、交流商品以供給在上的人,就應該懲罰。現在他們的辦法是:“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丟開你們的父子,禁絕你們相謀生的辦法,以追求他們所謂的清凈寂滅的境界。唉!他們也幸好是生在三代以后,沒有遭到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的貶斥;他們也不幸的是沒有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的糾正。
皇帝和君王,他們的稱號不同,但他們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是一樣的。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喝水,餓了吃飯,這些事情雖不一樣,但人們所以這樣做的聰明原因是一樣的。現在他們的言論說:為什么不實行遠古時代的無為而治呢?這也就象責備冬天穿皮衣的人說:為什么不穿夏衣,那是簡單的呀!責備餓了吃飯的人說:為什么不喝水,那是簡單的呀!
《禮記》上說:“古代想發揚圣明品德于天下的人,必先治理他的家庭;想整治他的家庭的人,必先修養自身;想修養自身的人,必先端正他的心;想端正他的心的人,必先誠實他的意念。”既然這樣,古代所說的端正自心,誠實意念的人,是將要用來有所作為的。現在有人也想修養他的心性,卻拋棄天下和國家,毀滅自然界的常規,兒子不認自己的父親作父親,臣子不認自己的君王作君王,人民不做自己的事。孔子寫《春秋》時,諸侯中有用蠻夷禮儀的,就把他們看作蠻夷:蠻夷有接受中原禮儀的,就把他們看作中原人。《倫語》說:“夷狄有君王,不如華夏各國無君王。”《詩經》說:“討伐戎狄,懲治荊舒。”現在拿出夷狄的法度而且把它加在先王的遺教之上,這幾乎不都變為夷狄了!
所謂先王的遺教是什么?博愛叫仁,對仁實行得適當叫義,由這里做下去叫道,自己心里充足而不需要外界任何影響叫德。它的文獻是《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它的法度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的人民是士人、農夫、工匠、商人,它的名位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的服裝是絲麻,它的住處是房屋,它的食物是糧食、瓜果、魚肉。它作為道理容易明白,作為教化容易推行。所以,拿它用于自身,就順利而吉祥;拿它對待別人,就博愛而公正;拿它修養身心,就中和而平靜;拿它治理天下、國家,就處處恰當。所以,人活著就可以得到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感情,死了就能受到合乎常禮的待遇;祭天則天神降至,祭祖則祖宗的神靈享用。有人說:這個道是什么道?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從前所說的老子和佛教的道。堯把它傳給舜,舜把它傳給禹,禹把它傳給商湯,商湯把它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了,沒有再傳下來。荀子和揚雄,對材料的使用不夠精簡,論述不夠詳盡。由周公以上,上面是做君王的,所以那道就可以推行;由周公以下,下面是做臣子的,所以那學說就可以長遠流傳。
那么怎樣才可以傳道呢?我說:不堵塞佛、道之教,先王之道就不能流傳;不禁止佛、道之教,先王之道就不能推行。把佛、道之徒變為百姓,燒毀他們的書,把他們的寺廟改為住房;闡明先王之道來開導他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疾人都能生活。這樣做差不多就可以了。
【集評】 金元·程端禮《昌黎文式》卷三:“學《中庸》文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九:“辟佛老是退之一生命脈,故此文是退之集中命根。其文源遠流洪,最難鑒定。兼之其筆下變化詭譎,足以眩人,若一下打破,分明如詩論中一冒一承,六腹一尾。”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天垂日月列星短永昏旦之象,羲和一命載焉。地具高山大川土田物產之富,《禹貢》一書載焉。人食聰明睿智古皇帝王開物成務之利,《原道》一篇載焉。天、地、人不可以一闕也。故《堯典》、《夏書》已后,得《原道》而三才備。浩乎渾成,始終條理,天造地設。”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孔、孟沒,大道廢,異端熾,千有余年,而后得《原道》之書辭而辟之。理則布帛菽粟,氣則山走海飛,發先儒所未發,為后學之階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卷八:“其文詞如賈長沙《治安策》,而更出之以變化,其論學術治術,則如董江都《賢良策》,而更寫之以明暢。三代以下,能有幾篇文字?宋儒議其引《大學》章,只說到誠意,不說及致知為沿頭學問,已有代辨之矣。謂釋氏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對病下砭,所以只宜從誠意以下也。今讀上下文,信然未可輕議。公自言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熟讀此篇自見。”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六:“渾浩流轉傲岸不群,可與子輿氏若干卷書并勒不朽。”
清·蔡鑄《蔡氏古文評注補正全集》卷六:“《昌黎集》此為開宗第一篇文字。《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許氏箋云:“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諸篇,史氏謂其奧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表里而佐六經。誠哉是言。黃山谷曰: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后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贈韋見素》詩,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萬堂房室,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大約此篇前段推究本原仁義道德之說,以求其端;后六段指斥其誕妄(攵)棄為生民之害,以訊其末;卻暗藏樞軸于中間。此等處殊不易識也。此評特為揭出,故錄之。”
清·邱邦士:“此文初視之,如三垣二十八舍,維錯于天。如萬泉百川,蜂涌于地。及迫而求之,纏度位次,支條流派,無不井然在目。篇有篇法,段有段法,句有句法,整齊處愈參差,排勁處愈回旋。滔滔難盡處,轉有精神力量,斬斬不可犯處,卻自意整氣定,沛然有余。須暗記熟讀于胸,徹首尾一氣看去,其妙自出,不可從字句上弄嘴弄筆,翦長割短,便失之矣。”(轉引《文章軌范》卷四)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昌黎于《原道》一篇疏浚如導壅,發明如燭暗,理足于中,造語復衷之法律,俾學循其涂軌而進,即可因文以見道,……須知文之不亂,恃其有法,始不亂也。昌黎生平好弄神通,獨于‘五原’篇沈實樸老,使學者有涂軌可尋。故《原道》一篇反復申明,必大暢其所蓄而后止。”
清·劉海峰:“老蘇稱公文‘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魚黿蛟龍,萬怪遑惑’,惟此文足以當之。”(轉引《唐宋文舉要卷二》)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一:“本布帛菽粟之理,發日星河岳之文,振筆直書,忽擒忽縱,董之純粹,運以賈之雄奇,為孟子七篇后第一篇大文字。
清·吳暗生《古文范》卷三:“凡為文之道,莊言正論,難于出色爭勝,獨退之此文為例外,由其盛氣驅邁磅礴,而不可御也。”
今·錢基博《韓愈志》第六:“筆能奔放,如風發雷涌,筆力之能雄肆者也。
【總案】 佛、道二教,歷南北朝、隋至唐,已發展到頂峰,中唐以后,更是成災。據《釋氏通鑒》記載,唐代寺院約四萬所,僧尼二十五萬五千多人,這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一股特殊的勢力,朝廷對他們免除各種賦役。這對儒學思想,對整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和破壞。況且,時至中主唐,君王無能,朝政混亂,奸臣弄權,藩鎮割據,整個國家江河日下,危機四伏。韓愈一生奮斗,志在倡儒,并以儒學正統的繼承人自居。本文就是從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深刻闡述了儒學何以要“流”,要“行”,佛道何以要“塞”,要“止”。當時,這對于革除弊端,緩和矛盾,安撫百姓,強盛國家,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此文頗能代表韓愈的散文風格。韓愈學習孟子,行文氣勢磅礴,如江河奔流,渾灝流轉,雄辯有力。如開篇四句四樣句法,緊接著又以四句承上接下,使文勢超逸,題旨大彰。往下有開有合,或排或散,如“古之時,人之害多矣”一段,連用十六個“為之”,六次轉換,九樣句法,長如駿馬下長嶺,輕舟過急流,勢不可擋。對比論證,嚴謹有力。文中有儒道對此,如老子“坐井觀天”,所言乃“一人之私言”,儒學所言,乃“天下之公言”,“古之時”、“古之教者”與“今之時”、“今之教者”對比,古之“正心”、“誠意”、“有為”,與今之“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對比,誰是誰非,誰優誰劣,一目了然,勿庸置疑。語言精煉,句法錯綜。此文用字十分斟酌,且又句法多變。文中用了多組排比句,每組排比句或長或短,各有章法,起伏頓挫,如層峰疊蟑,令人快心暢意。文中還使用不少偶句,大大增加了形式上的整齊美。其“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一語,至今沿用不衰。周鐘岳說此文“其論囊括宇宙,其格祖述官禮,其辭日光玉潔,其氣川流岳峙,其體廣博易良,可以載道,可以配經。” (《韓文故》)其言決非虛發。
上一篇:皮日休《原謗》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劉知幾《敘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