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葵《盧溝河記》原文與賞析
蔣一葵
盧溝水,東南流,分為二派。東經(jīng)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南經(jīng)固安,至武清小直沽入海。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森。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
盧溝河,金時呼黑水河,橋亙周行。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統(tǒng)間重修。長二百馀步。左右石欄,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shù)之,輒隱其一。
盧溝橋,由西北行十里,度王家?guī)X。嶺勢由西來。蜿蜒數(shù)里,至此復西向。川原獻媚,林谷爭奇。余登嶺南望,則渾河一繡,勢如游龍。東望則宮闕參差,與石相映。北望則九陵在焉。佳氣蔥籠,似領(lǐng)袖西山而襟帶之者。
盧溝河即今北京市的永定河。盧溝河是充滿歷史情韻的河流,因有盧溝橋而著名,盧溝橋又因“盧溝曉月”而成為京師八景之一 (今稱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河記》記述的就是這一著名勝景。
本文分三個層次: 先寫盧溝曉月,次寫盧溝橋,最后寫登王家?guī)X (在盧溝橋附近) 遠眺,既介紹了盧溝河的源流、盧溝河的歷史,又描繪了盧溝河的美景。豐富的歷史知識,獨特的審美感受凝縮在簡短的篇幅中,給讀者一個悠遠宏大的美的境界。
作者寫“盧溝曉月”這一美景,只用了16個字:“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天空、月亮、田野、曙色、波光,五個意象,交相疊出。作者沒有對景物進行細致的刻畫,而是用“低、正、曠、蒼蒼、淼淼”等印象式的詞語,寫出盧溝曉月的意境。作者寫月,不說”月圓、月明、月清”,而單用一個“正”字。“正”的本義是處在中間位置,與偏、斜相對,故而有恰好、純正的意義,說“月正”,既包涵了圓、明、清等義,同時,又有圓、明、清在作者眼中的綜合印象。猶如一幅印象派畫,畫面上有一輪明月,但它給你的視覺形象不是能說清的圓、明、清,而是一個總的意象,這個意象只能用一個“正”來表達才貼切。“低、曠、蒼蒼、淼淼”這些詞語與“正”字一樣,它們傳達的是作者站在盧溝橋上所得的印象,是意與象、景與情的混合物。正象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說的:“這是在一剎那間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理智和情緒的復合物的東西”,“是一個人內(nèi)心感覺的直接表達。”只有從這些詞語組合而成的語境中,從作者渲染的整個畫面中,才能領(lǐng)悟到它們的恰當涵義。
作者用意象派的筆法寫“盧溝曉月”,正好寫出了這一美景的特色。“盧溝曉月”如作者所說是“京師八景之一”,一座橋,一片月,何以能與“西山晴雪”、“居庸疊翠”、“玉泉垂虹”等優(yōu)美的山川風物媲美呢。現(xiàn)代作家王統(tǒng)照有一篇寫“盧溝曉月”的散文,他對此有極充分的解說。他說:“本來,‘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最易引動從前旅人的感喟與欣賞的凌晨早發(fā)光景,何況在遠來的巨流上有這一道雄偉壯麗的石橋,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每個行人誰沒有憂、喜、欣、戚的真感橫在心頭。……朝氣清濛,烘托出那鉤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xiàn),西山的云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于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發(fā)生出多少樣反射的美感”。可見,“盧溝曉月”的特色就在行旅人的情思反射出它的美感。本文作者若用一般的寫景方法細細描摹,反倒失去了盧溝曉月特有的風格和美感。
在極簡短的篇幅中,既要寫出盧溝河的源流、歷史,又要繪出盧溝河的近景遠景,這是極不容易的事。作者首先在結(jié)構(gòu)上作了精心的安排。前兩段寫近景: 曉月與橋,把介紹交待的文字,融進描寫之中,既自然又簡練。后一段寫遠景,寫站在王家?guī)X上遠眺所見,為曉月與橋繪制出壯麗的背景,以使《盧溝河記》一文形成完整和諧的畫面。然后作者在遣詞用語上刻意用功,力圖用最精簡的語言,表現(xiàn)出最豐富的內(nèi)容。作者寫遠眺,東西南北全方位寫出,但一個方位只一句話,語言極富概括力和表現(xiàn)力。如作者寫南望渾河 (永定河的上游),只說“渾河一繡,勢若游龍。”“繡”這詞意義極其豐富,既有渾河的優(yōu)美,又有作者心中的鮮明印象: 渾河象一條明亮鮮艷的彩帶鑲嵌在山嶺和田野之中。用“一繡”一詞,再輔之以“勢若游龍”的比喻,渾河的壯美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一句話一片景需要極深的語言功力,從作者對王家?guī)X遠眺一段的描寫中,可以見出作者用語的精當與凝練。
凝練的筆致是山水游記小品文的一個重要特征,深入的觀察,豐富的感受,全賴它來表現(xiàn)。《盧溝河記》一文,可以說是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上一篇:高珩《南岳絕句三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即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