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決壅蔽》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所貴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乎者2,何也?天下不訴而無冤3,不謁而得其所欲4,此堯舜之盛也。其次不能無訴,訴而必見察5;不能無謁,謁而必見省6。使遠方之賤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7,不識官府之難,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兩手而已,疾痛苛癢8,動于百體之中9,雖其甚微不足以為患,而手隨至。夫手之至,豈其一一而聽之心哉?心之所以素愛其身者深10,而手之所以素聽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11。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眾,四海之廣,使其關節脈理12,相通為一,叩之而必聞,觸之而必應,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13。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訴其冤,如訴之于天;不得已而謁其所欲,如謁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詳悉14,而付之于胥吏15。故凡賄賂先至者16,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至于故常之事17,人之所當得而無疑者,莫不務為留滯18,以待請屬19。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
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20,故小人以無法為奸。今也法令明具21,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為瑕22;所欲與者23,雖有所乖戾24,而可借法以為解,故小人以法為奸。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不得25,則新故相仍26,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27。
昔桓、文之霸28,百官承職29,不待教令而辦。四方之賓至,不求有司30。王猛之治秦31,事至纖悉32,莫不盡舉,而人不以為煩。蓋史之所記:麻思還冀州33,請于猛,猛曰:“速裝,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關,郡縣皆已被符34。其令行禁止,而無留事者,至于纖悉,莫不皆然。符堅以戎狄之種35,至為霸王,兵強國富,垂及升平者36,猛之所為, 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顧私;而府史之屬37,招權鬻法38,長吏心知而不問,以為當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權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39。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40。
今之所謂至繁,天下之事,關于其中41。訴之者多而謁之者眾,莫如中書與三司42。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書聽其治要43。郡縣錢幣,制于轉運使44,而三司受其會計45,此宜若不至繁多46,然中書不待奏課以定其黜陟47,而關與其事48,則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贏虛49,至于毫毛,以繩郡縣,則是不任轉運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圣王,愛日以求治50,辨色而視朝51。茍少安焉52,而至于日出,則終日為之不給53。以少而言之,一日廢一事,一月則可知也,一歲則事之積者不可勝數也。故欲事之無繁,則必勞于始而逸于終。晨興而晏罷54,天子未退,則宰相不敢歸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55,則百官莫不震悚56,盡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57。如此,則纖悉隱微莫不舉矣。天子求治之勤,過于先王,而議者不稱王季之晏朝58,而稱舜之無為59;不論文王之日昃60,而論始皇之量書61。此何以率天下怠耶62?臣故曰:厲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
【注釋】 1本文是蘇軾于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參加制科考試所作《進策》二十五篇之一。《進策》分為《策略》、《策別》、《策斷》三部分,《決壅蔽》是《策別》中關于“課百官”問題的第三篇。決,排除;壅蔽,隔絕、蒙蔽,此處指阻塞物。決壅蔽,意謂決除阻隔君臣關系上下暢通的障礙物。 2清明:指法度嚴明,有條不亂。治平,指國家安定、太平。3訴:訴訟,告狀。 4謁,進見,請求。 5察:審察,審問。6省(xing ):察看,檢查。 7一介:一個。 8疾痛苛癢:疾病疼痛,疥瘡發癢。語出《禮記·內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苛,通“疴”,疥瘡。 9百體:指身體各個部分。百,虛數,極言其多。 10素:平素,一向。 11卒(cu促)然:突然。卒,同“猝”。 12脈理:脈絡,比喻全國上下貫通聯絡的渠道。 13緩急:偏義復詞,危急。 14詳悉,詳盡。 15胥(xu須)吏:舊時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 16賄賂(hui lu):用來買通別人的財物或用財物買通別人。這里指前者。 17故常:常例,慣例。 18留滯:拖延,擔擱。 19請屬:請求,囑托,指私下打通關節。屬,通“囑”。 20空虛無據之法:指隨意編造的、沒有根據的法規。繩,按一定的標準來衡量。 21明具:嚴明,完備。22瑕:玉石上的斑點,比喻人的毛病、過失。 23與:結交,親附。24乖戾(li利):行為不正常,此指違法犯罪。 25鬻(yu育):賣,此指賣法謀利。 26新故相仍:指新舊案件重疊積壓。仍,重復。 27王化:王道教化,此指朝廷政令。壅遏(e厄),阻塞。 28桓:指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文,指晉文公,春秋時期有名的霸主。 29承職:奉行職責。 30有司:古代對官吏的通稱。 31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縣)人,前秦符堅的丞相,他整頓吏治。發展農業,治國果斷有方。 32纖悉:細微瑣屑。 33麻思:廣平(今河北省雞澤縣)人。《晉書·王猛傳》載,麻思流寄關右(函谷關以西),因母亡奔喪,請還冀州,王猛批準他立即動身,當晚就簽發了出關的文書。34被符:接到官府下發的文書。 35符堅(338——385):字永固,前秦國君,氐族人。他任用王猛為相,得以國富兵強。 36垂及升平:接近太平。 37府史:官署中的僚佐。屬,類。 38招權:攬權,弄權。39省事:指精減中央官署的事務。厲精,振奮精神。厲,同“勵”。40率:表率,帶頭。 41關于其中:納入其中。 42中書:中書省,官署名,專掌宣奉誥命、頒布政令,授與官職等事。三司,官署名,指鹽鐵、度支、戶部三司,為宋代中央財政機關。 43治要:治國的大政要略。44轉運使:官名,掌管一路或幾路財賦收入和水陸轉運等事務。 45會計:指財政方面的計算和出納之事。會,總計。 46宜:副詞,猶“殆”,大概。 47奏課:指上報的有關各級官吏的考核材料。黜陟(chuzhi處至),指官吏的貶謫和提升。 48關與:參與。 49推折:推算,分析。贏虛,贏余、虧損。 50愛日:愛惜時光。 51辨色:指天剛亮而能辨明物色之時。 52少:稍微。安,閑逸。 53不給:不足。給,充足。 54晨興:早晨早起。晏,晚,遲。 55昃(ze仄):日過正午。56震悚(song聳):害怕擔心。不敢懈怠。 57宴游:宴飲游樂。58王季:名季歷,周文王的父親。 59無為:本是道家關于順應自然變化的一種哲學思想,此指舜善于用人,自己顯得安閑少事。《新序·雜事三》:“故王者勞于求人,佚于得賢。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60日仄:指周文王勤于政事,從早上到太陽偏西,連飯都顧不得吃。《尚書·無逸》載,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遐食,用咸和萬民”61始皇:即秦始皇,他每天都要批閱一定數量的文件。當時文字寫在竹簡上,批閱時要用秤量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通“程”,限量),不中呈,不得休息。”62率:帶領,倡導。怠,懶惰,松懈。
【今譯】 一個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最重要的標志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天下的人不經過訴訟而不存在冤案,不用向上請求便能實現自己的愿望。這是堯、舜時代的盛事。其次是不可能沒有訴訟,而有了訴訟就一定會有人來審察;不可能沒有人向上請求,而提出請求后就一定會有人來考查。這樣,就使遠方的低級官吏不感到朝廷高不可攀,而一個小小老百姓也不覺得見官十分困難,然后天下才能達到大治。
現在,一個人身上只不過有一顆心和兩只手而已,可是當人疾病疼痛、疥瘡發癢出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時,即使這種痛癢十分微弱,夠不上造成大的危害,但手也會隨即到達那個地方,手能到那個地方,難道它一一都是聽從心的指揮嗎?這是因為心向來就對身子愛得很深,而手向來習慣聽從心的指揮,因此手不等命令就很快伸到了痛癢的地方。圣人治理天下,也不過象這樣罷了。百官人數眾多,全國地域廣大,讓它們的“關節”、“脈絡”相互溝通,形成一個整體,敲打一下就一定會聽到聲響,觸動一下就一定會有反應,因此可以使天下象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天子尊貴,士民卑賤,可以讓他們互相愛護,有了憂患大家一同解決,有了危急大家一起救助。
當今情況不是這樣,天下有人不幸要告狀伸冤,如同向天申訴一樣不易;天下有人迫不得已向上提出請求,如同向鬼神求告一樣困難。公卿大臣不能考察詳情,卻將案件交給小吏去辦。所以凡是先送財物來請求辦案的,早上提出,晚上就很快解決了;空著手來請求辦案的,一年完了還得不到解決。至于那些符合常例、無疑應當替人家辦理的案件,沒有不故意拖延的,以等待別人私下請求囑托,普天下一毫一末的小事,不用金錢就辦不成功。。以往漢朝、唐朝的毛病,就在于法令不嚴明,實施不細密,使得官吏能憑仗隨意編造、毫無依據的法規來處理天下的案件,所以小人就利用法令不嚴明來大干壞事。當今法令嚴明完備,實施也很細密,普天下的人都知道法律的作用。一個人想要排擠某人,某人稍有不合法律的行為,他就可以指斥為罪過;一個人想要結交某人,即使某人有了違犯法律的行為,他也可以借用法律來為其開脫罪責,所以小人能夠利用法律來大干壞事。當今人們認為天下多事,難道事情真的很多嗎?官吏想要賣法謀利卻未能得逞,于是新老案件相互積壓,亂紛紛的解決不了,這就是朝廷政令受到阻礙、不能很好實施的原因。
從前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時期,百官各自奉行職責,不等命令下達就去干應該干的事。四方諸侯的使者到來,不必請求上級官吏臨時安排接待。王猛治理前秦,事情再細微零碎,沒有哪一件不提出來認真處理,而人們并不覺得煩瑣。史書曾經記載這樣一件事:麻思要回冀州,請求王猛批示,王猛說:“快快收拾行裝,上路去吧!到今天晚上公文就會發下去。”當麻思將出函谷關時,郡縣都已接到了公文。他下達命令就執行,發出禁令就停止,沒有任何事情遺留不辦,直到最細小瑣屑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及時處理。符堅以一個氐族的后代,成了霸王,前秦變得兵強國富,幾乎達到太平景象,從王猛的所作所為來看,本來就應當這樣。
當今天下政治清明,大官們奉行國家法令,不敢顧念私人利益;可官署里的僚佐一類人卻攬權賣法,長官們心里明白而不過問,甚至認為應該這樣做。其中的弊端不過有兩個罷了:事情繁多而官員不努力辦事,所以權力就落到了處理文書的小吏手中。想要去除這兩個弊端,不如減少事務和激勵官員們振奮精神辦事。要減少事務,不如信任人;要激勵官員們振奮精神辦事。不如從上面帶頭做起。
當今所說的事情繁多,是把天下的一切事情集中管起來了。要說告狀的人多、向上陳述情況的人多,沒有哪個部門比得上中書省和三司。如果把天下的事情分給百官處理,中書省只是掌握治國的大政要略;郡、縣的金錢貨幣由轉運使管理,而三司只是受理總計方面的財政業務。這樣做,大概事情就不至于那么繁多了。但是如果中書省不等百官的考核材料報上來就隨意決定他們官職的升降,這樣處理事情,就是不信任有關部門的官吏了。如果三司的官吏細算贏虧,以至于毫毛不差,然后用這來主觀強求郡、縣官吏,那就是不信任轉運使了。所以我主張:要減少事務,不如信任人。
古代的圣君很愛惜時光,決心抓緊治理好國家,每日在天剛亮就上朝聽政。如果稍微貪圖安逸,到了太陽出來時才上朝,那么一天時間就不夠用。即使從少的方面來說,一天停辦一件事,一個月耽誤多少事就可想而知了,如果過一年,那積壓下來的事就不能數清了。所以要想事情不繁多,就一定要從辛勞開始,而以安閑告終。每日早起上朝而罷朝很晚,天子沒有退朝,那么宰相也不敢回到私人住宅去享受安樂;宰相從早上到太陽偏西時還沒有退朝,那么百官誰也不得不小心翼翼,都把力量用在政事上,而不敢去宴飲游樂。如果能象這樣,那么凡細小瑣碎、隱微不顯的事情也沒有不能辦好的。當今天子治理國家的辛勤,已經超過了古代帝王,可是議論的人們不稱頌王季每天晚退朝,卻贊許虞舜的安閑少事;不夸獎周文王過了正午還未退朝吃飯,卻宣揚秦始皇每天定量處理的文件都是用秤稱好的。這些人為什么要在天下提倡怠惰風氣呢?所以我主張:要激勵百官振奮精神,不如從上面帶頭做起,那樣朝野上下的阻塞不通就可以排除了。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文忠公文鈔》卷二十:“省事、勵精二者,亦切中今日之情。又引唐荊川(順之)言曰:“前半言壅蔽之當決,后言所以決之之道。”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集錄》卷三:“是亦非托之空言者。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一:“任人以省事,非省事也,各舉其職也。恐又誤以脫略廢弛為省事,故以勵精率之;然又恐不明分位者,以上侵下權為身先,故又以任人濟之。惟各舉其職,故任人所以省事;惟上不侵下權,故上率所以勵精。二者合而壅蔽決矣。前論吏胥壅蔽,由事煩而官不勤之故,真乃洞若觀火。”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八:“胥吏竊權而事積,是壅蔽,是病;任人勵精而自上率,是決之之方,是藥。前后照應,但以意到。”
清·徐乾學等《古文淵鑒》卷五十:“言博而旨約。”聞修王志堅曰: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當得而無疑者,莫不務為留滯以待請屬,以無法為奸,以法為奸,此數語者描寫鄙夫情狀,可謂照妖鏡矣。”
【總案】 本文指斥了北宋王朝上下壅蔽、官吏貪臟、政事積壓、法令不行的嚴重社會弊端,闡明了作者關于“省事”、“勵精”以決壅蔽的改革主張。前半部分著重論述壅蔽應當決除,先從正面強調必須上下疏通才能達到社會的清明和治平,繼而從反面揭露當時官吏“以法為奸”,造成民情壅塞的社會現實,由此形成鮮明對比。后半部分著重論述決除壅蔽的措施,先以昔日桓、文之霸和王猛治秦的史實,對照今日“事繁而官不勤”的時弊,順勢提出“省事”、“勵精”的救治辦法,然后針對北宋天下事圣繁的現狀,援引“王季晏朝”、“文王日昃”的史例,進而闡明“省事莫如任人,勵精莫如自上率之”的道理。
全篇處處運用正反對比、古今對比的論證方法,陳說利弊,明辨是非,突出北宋社會執法之不明弊端之嚴重,從而有力地論證了作者所持“決壅蔽”的主張和措施正確無誤,勢在必行;同時,文章還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以一人之身、手、心的連環博喻,比擬全國與地方、天子與士民的密切關系,說明必須上下溝通,相與為一,才能決除壅蔽,切實治理好國家。這樣的比喻,用得妥貼、自然、形象、生動,收到了以一當十、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岳珂《冰清古琴》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