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
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墻。
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
忽如江浦上,憶作捕魚郎。
岑參于玄宗天寶八載(749)、十三載(754)兩度西行出塞,來回都路過金城。金城,即今甘肅省蘭州市。金城的山水使詩人深心激動,神思飛越;詩人的作品又使金城山水的雄奇與秀美宛然在目,名聲遠播。
詩人站在黃河邊的驛樓上登臨送目,前六句寫所見,末兩句寫所感。
金城在黃河南岸,金城關在黃河西北岸,今白塔山的西南。金城關依山傍水,背倚峰巒起伏的白塔山,南臨水流急湍的黃河,緊扼住東西交通的咽喉,形勢十分險要。詩人登高望遠,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古戍”,古老的碉堡或城上供瞭望敵人的樓,這里即指金城關?!爸仉U”,層層險阻,指金城關所處的山水地理位置。清人張澍在《金城關》詩中說: “倚巖百尺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白馬濤聲喧日夜,青鴛幢影出岡巒?!笨梢詭椭覀兿胂蠼鸪顷P險要的形勢?!肮攀?、“重險”的用字若不經意,實深有講究: “戍”上著一“古”字,見出金城關歷史的久遠;“險”上加一“重”字,表明其險非止一處。兩個修飾詞使全句筆力千鈞,氣格蒼勁。第二句接寫金城關上高樓。高樓突兀聳峙,詩人想象,登上高樓向西看去,一眼就能望到河西走廊一帶?!拔鍥觥痹笗x代十六國中的前涼、后涼、北涼、南涼、西涼,這里指原為五涼所居的河西走廊一帶。說“高樓”上能望見“五涼”,無疑是夸大之辭——河西走廊自身即長達二千華里,為遠望所不可及,何況金城與河西走廊之間還隔著一道高聳的天然屏障烏鞘嶺呢!但因了這一夸大,我們對金城關城樓之高,城樓上視野之開闊,卻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以上兩句寫抬頭遠望并遠望時的聯想,三、四句則寫低頭近看:專為傳送公文開辟的大路(“驛道”)順著山腳回旋曲折,黃河水勢洶涌,似乎已浸到城墻邊上。詩人的目光從“高樓”移到“山根”,又從“山根”移到“河水”,過渡極為自然,在古關雄放的背景上進一步描畫出關旁水陸兩面的奇險景象。
“庭樹”兩句是詩人收回目光時的偶然發現:只見庭院里的樹枝上,鸚鵡已經筑了巢;在園子里,詩人想象,麝正安臥在花叢下。這兩句,一寫鳥,一寫獸;一寫空中,一寫地上,景色韶秀,情趣恬適。關于“園花隱麝香”句的含義,流行注本的解釋似都不無商榷余地。如《岑參集校注》(陳鐵民、侯忠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說: “麝香:雄麝臍部香腺的分泌物,含有濃烈香味,可做香料或藥材。這句說,園中的花潛藏著濃烈的香氣?!庇秩纭夺瘏⑦吶娺x》(張輝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說: “‘隱’,遮蔽?!晗恪?,麝的腹部有香腺,它的分泌物即麝香,香氣濃烈?!庇终f全句的意思是: “鮮花盛開,噴發著濃烈的芳香。”以上兩書都把“麝香”解釋為麝的分泌物,將“隱麝香”說成是比喻花香濃烈。這是由于不了解在唐代麝香是可以用來指麝的緣故。試看杜甫《山寺》詩中的一聯: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鄙暇渲械摹镑晗恪苯右詣釉~“眠”字,不可能是用作比喻的,只能是指麝。宋代《政和重修經史證類本草》說得更為明白: “麝香形似獐,常食柏葉得香?!焙笕藢@一用法也并不陌生,如清人曹爾堪《送宋荔裳少參之任秦州》詩說: “閣暖調鸚鵡,花濃隱麝香?!庇腥さ氖?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cenc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岑參的這一聯與杜甫、曹爾堪的有關詩句都是鳥獸對舉,以“鸚鵡”對“麝香”,原因是這些詩都是歌詠隴地的,鸚鵡與麝香都是隴上特產的珍禽異獸。如果將岑參詩中的“麝香”當作對花的香氣來理解,則不只與上句處于相應位置的“鸚鵡”不相對稱,而且也失去了這兩句詩寫隴上風光的地域特色。當然,說“園花隱麝香”,是詩人的想象之辭,置身于臨河驛樓上,恐怕是難以發現花叢深處的動物的。詩人將景色寫得如此美好,流露了他對金城的贊賞與眷戀之情。到末兩句竟說自己仿佛已置身于江南水濱,于是歸隱江邊、當一個捕魚郎的念頭不覺油然而生。對于“憶作捕魚郎”的理解,不必太拘泥于字面的意思。詩人這樣說,不一定真的想當隱士,只不過表示金城景色之足以移人情性以及詩人本人動情之深罷了。
《題金城臨河驛樓》的成功,主要在于對自然美的深入開掘。詩人筆下的塞上風光,不僅有人們所熟悉的雄奇或蒼涼的一面,而且還有一般人往往注意不到的秀美幽麗的另一面。這另一面,酷似江南,但鸚鵡、麝香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又明顯地有別于江南。詩人對自然美的深入發掘與成功再現,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使作品獲得了獨特的藝術生命。此詩從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相映成趣,也是它成功的一個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庭樹”兩句。這兩句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上:承上,展示金城雄奇以外的另一面景色;啟下,由展示的秀美景色,自然過渡到抒寫歸隱江上的閑適情趣。由于這兩句的作用,全詩既有壯美與柔媚的參差變化,又有景語與情語的對立統一,顯示了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題都城南莊·崔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金陵渡·張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