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
紅香春不隔,碧藻望如積。
花潭千尺波,魚戲在半壁。
【評說】
本詩選自惲壽平《甌香館集》卷四。
陽春三月,春水漲綠,正是桃紅柳綠之時,紅花香氣四處散溢,這是無以阻隔的。菱塘邊開謝的花瓣零星地飄落在水中,點綴于一望如積的碧藻綠荇之上。水中的這一切,無不吸引著浮游的群魚,追逐落花,互相嬉戲,在花潭之中激起了千尺波紋,一浪一浪向四周擴散開去,這就構成了畫面中美妙的魚樂圖。在作畫手法上,畫家自有其高超和獨創之處,即只畫游魚,不畫清水,魚兒絕似在半壁戲游。但魚兒確在游動,因而讀者欣賞畫面時,調動生活的經驗的存儲,眼前自然就會映現出一潭清水和“千尺波”。
這一以實寫虛的技法,在文學創作中早已屢見不鮮,如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見底,視魚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記》記夷水入江處)吳均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朱元思書》)酈道元的“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注·洧水》)王維的“漣漪涵白沙,素鮪如游空。”(《納涼》)劉爚的“炯鯈魚之成群,闖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無依,涵天水之一鏡。”(《魚計亭賦》)阮大鋮的“水凈頓無體,素鮪若游空。”(《園居雜詠》)其中最著名的就當首推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那樣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惲南田則從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示,將這一手法同時運用到詩畫之中,二者結合,從畫面游魚的深浮淺出,或隱或現,以及涵泳自然之中,讓讀者心領神會,此乃真正水中之鱗。這要比畫滿水紋,令人窒息的庸手高明得多。從這段詩畫因緣中,給我們極大的啟示,即畫家應從其他不同的藝術門類中吸取豐富的創作技巧和手段,尤其是要重視詩與畫的相互影響與滲透。
上一篇:《花鳥冊之九題詩》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觀于舍人壁畫山水》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