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重慶的市容》原文|注釋|賞析
重慶前一向換了市長。據報紙上說,這個新市長上任的時候,某要人特別震怒地給他一個訓話,說重慶的街道太壞了,要好好翻修過才是。
這幾天上街,真有幾條路在懶洋洋地翻修了。但是,假若你以為翻修后就會好些,這就證明你不是中國人,不懂得中國事。你不見,我國不早早已監察有院,彈劾有案,現在又陳訴有箱嗎? 但貪污之風何時稍減,頂多不過聊備一格,借資點綴而已。
這一點當道諸公早就明白。話說去年某月某日,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來華。這之前,重慶市也忙了一頓,打扮打扮。有一茅草小屋,居然不害臊地立于郊外通道側。也是上面說的那位關懷市容的某要人兜風過此,才被發現,于是他趕快吆喝拆毀。后尚有茅草屋而獲幸存者,則已在前面加一篾笆簣, 敷之以白色石灰, 改作洋房狀矣。 至于后面, 那當然還是茅草棚棚。華萊士先生的汽車不會開到沒有汽車路的屋后去。要尚待考證者,只不知華萊士回國后是否曾向美國作此報告,說中國建設已大有成績,重慶市內外已無一茅草屋云云。
還有,話說還是去年某月某日,我在南岸的狹小而污穢的街道上走著,猛抬頭忽見一乘乘(讀如層)滑竿迎面過來。奇怪的是上面坐的并不是平常衣冠楚楚的紳士淑女,而是一個賽一個襤褸、骯臟、殘廢的叫化子。后面還有憲兵押著。回到重慶市打聽,才知道又是整頓市容,把重慶的叫化子捉起來趕到長江以南去。至于他們的下落如何,中央社未曾發表消息,我們就無從知道了。
就在這整頓市容聲中,還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貧窮人家,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突然失蹤了,遍尋不得。原來是這樣的。重慶市的流浪兒童太多了,穿得又臟又破,有礙觀瞻,就和叫化子一樣有了被捕捉的命運。這家的小孩大概穿得不大體面吧,也被當作流浪兒童捉去了。到有關衙門去探聽吧,去哭訴吧,那也不過被趕出完事。既然窮人象戰后印發的鈔票一樣多,哪里還知道某一張流落到哪里了呢。
今之為政者亦可謂難矣。你看,僅僅市容一端,就這樣煞費苦心,大費手腳,依然無濟于事。試出大門,踏上長街,固然唇紅發垂之女,西裝革履之男有如花草,大地生色,但亦多粗服亂發之輩,頭纏帕子,腳穿草鞋,挑抬負載于同一街上,頗不和諧,大煞風景。加以有所謂人力小車,穿插奔走于龐然大物的汽車之怒吼猛闖間,把頭車夫曲背喘息,張惶驚惴,其狀如中魔,如發狂,如犯人乞命,如冤魂吁天,真使神志清明者疑入地獄鬼市,心驚神傷。對于這類市民,街道好壞,毫無關系,爛泥污水中照樣踏過,有惜草鞋者則打赤腳而已。
有鑒于此,我亦忝屬陪都市民,身份既已有證,發言當亦有權,曾發癡想,欲獻一策于當道。我想,最好我們要建設這樣一個首都,其中全是闊老,絕無窮人,一切運輸都用現代工具,一切日用飲食都靠現代設備,就是汽車夫、廚師或其他下人,都保證他能與現在的高等華人(至少中上等華人)之生活水準相等。設有外賓來華,飛機即落首都,于此游覽參觀,于此宴會居住,以全中國之大,以四萬萬之眾,供養這樣一個首都當非難事。至于首都以外的地方和老百姓,則無妨或稱為尚未清剿完畢之匪區,或說明雖曾是宗族但因不爭氣而仍停留在野蠻狀態當中,總之,那不足以代表中國,那并非合法的中國人。以此,則我們的理想市容庶幾乎可謂完成矣。
(1949年11月新文藝出版社版《星火集續編》)
賞析 《重慶的市容》,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何其芳在重慶工作時撰寫的雜文——《重慶隨筆》中的一篇。文章通過對整頓市容的敘述和議論,強烈抨擊了國統區似“地獄鬼市”的黑暗現實,深刻揭露了“今之為政者”腐敗無能、粉飾太平的本相。語言辛辣,筆鋒犀利,是一篇富有戰斗性的雜感隨筆。
文章開篇從新任市長翻修街道談起,指出“假若你以為翻修后就會好些,這就證明你不是中國人,不懂得中國事”。因為這與國家早已“監察有院”、“彈劾有案”、“陳訴有箱”而不能稍減“貪污之風”一樣,只是“借資點綴而已”。作者放筆直書,針砭時弊,矛頭直接指向國統區的官場黑暗現實,意在提出全文主旨,為下文展開作鋪墊,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一個對國統區的總印象。
接著作者以目睹耳聞的事實,從不同方面列舉了整頓市容的“措施”。但無論是把茅草屋改作洋房狀的“煞費苦心”,還是捉趕叫化子和流浪兒童的“大費手腳”,依然未能改變原來的市容。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用整頓以后“頗不和諧,大煞風景”的市容真相,有力地披露了“整頓市容”把戲的欺騙性和給窮苦勞動者帶來的災難。尤其是文中關于人力車夫的一段精彩描寫,灑脫詼諧,生動形象,既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刻畫,又有對時政的辛辣嘲諷,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作者又以“曾發癡想,欲獻一策于當道”為話題,把“整頓市容”這一問題拉開去談。通過諷刺反語的巧用,把尖銳的政治鋒芒蘊藉在“我想”的漫談、泛論之中,對國統區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和反動派“戡亂建國”的反動宣傳加以撻伐、抨擊,進一步激發讀者對“今之為政者”的鄙夷和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憤懣。文章用“以此,則我們的理想市容庶幾乎可謂完成矣”收束全篇,音在弦外,入木三分,有不盡之意,給讀者留下了深沉的思考和無窮的韻味。
上一篇:廖沫沙《鄭板橋的兩封家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魯褒《錢神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