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南渡口,斂笏見諸侯。五兩楚云暮1,千家淮水秋。開簾對芳草,送客上春洲。請問山中桂,王孫幾度游。
頷聯襲故為新。
【校記】
1.五兩,《全唐詩》一作“片雨”。
【箋釋】
[壽州] 《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壽州壽春郡,中都督府,本淮南郡,天寶元年更名。” 陳錄事,名不詳。錄事,即錄事參軍。西晉丞相府始置,為錄事曹長官,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位在列曹參軍上。東晉、南朝公府、將軍府、州刺史開軍府者皆置。唐初諸衛、諸軍、太子諸率府、親王府、都督府、西都等府、諸州置,仍稱錄事參軍事,玄宗開元六年(718)后西都等府改名司錄參軍事,其他依舊,從七品下至正九品上。府州所置,初掌考核文書簿籍、監守符印,糾彈州縣官員過失,威權憶重,中唐后總掌諸曹事務,為府州行政核心人物。此詩有“斂笏見諸侯”,可見其地位之尊崇,而非一般僚屬。
[斂笏] 猶斂版。古代官員朝會時皆執手版,端持近身以示恭敬。笏,以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記事。《穀梁傳·僖公三年》:“搢笏而朝諸侯”。李端《送路司諫侍從叔赴洪州》:“斂笏辭天子,乗龜從丈人。”韓翃《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斂版辭漢廷,進帆歸楚幕。”
[五兩] 亦作“五緉”。古代的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借以觀測風向、風力。《文選·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靜。”李善注:“兵書曰:‘凡候風法,以雞羽重八兩,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巔,立軍營中。’許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也。’”獨孤及《下弋陽江舟中代書寄裴侍御》:“東風滿帆來,五兩如弓弦。”
[淮水] 《水經注·淮水》:“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初學記》卷六:“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桐柏山其源。初則涌出,復潛流三十里,然后長騖東北,經大復山,從義陽郡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期思縣北,至原鹿縣南,與汝水合,又東過廬江安豐縣,與決水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東與潁水合,壽春縣北與淝水合,又東至當涂縣北,與濄水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而入海也。近海數百里,通朝夕潮,尚書稱,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入于海是也。”
[芳草] 《楚辭·離騷》:“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李白《南陽送客》:“離顏怨芳草,春思結垂楊。揮手再三別,臨岐空斷腸。”
[王孫] 見本書卷一劉長卿《經漂母墓》注。
上一篇:《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題薦福寺衡岳暕師房》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