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祭柳子厚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維年月日2,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靈3。嗟嗟子厚4,而至然邪5! 自古莫不然,我獨何嗟?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6,竟亦何較7?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8?凡物之生,不愿為材。犧尊青黃9,乃木之災。子之中棄10,天脫縶羈11。玉佩瓊琚12,大放厥辭13。富貴無能,磨災誰紀14?子之自著,表表愈偉15。不善為斫16,血指汗顏17。巧匠旁觀,縮手袖間18。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視人, 自以無前19。一斥不復,群飛刺天。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瑯瑯20?遍告諸友,以寄厥子。不鄙謂余21,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觀勢厚薄。余豈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實命我。猶有鬼神,寧敢遺墮22?念子永歸,無復來期23。設祭棺前,矢心以辭24。嗚呼哀哉25,尚饗26!
【注釋】 1子厚,是柳宗元的字,柳宗元曾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卒于柳州。 2維年月日:指元和十五年。 3清酌:祭祀用的酒。庶羞,多種美肴。 4嗟嗟(jie jie ):嘆息聲。 5邪(ye爺):語氣詞。 6其間:指人一生中。 7校(jiao較):計算。8惟:思。 9犧尊:“尊”也作“樽”,犧尊為古代酒器,成犧牛形狀。10棄:舍去。 11縶(zhi直):絆住馬足。羈(Ji基):馬籠頭。12玉佩:玉石制的佩飾,這里喻指文章之可貴。瓊琚(qiang ju ):華美的佩玉,喻指華美的詩文。 13厥:他的。 14紀:通“記”,記載。15表表:卓異,不同尋常。 16斫(zhuo):砍,削。 17汗顏:慚愧而出汗。 18縮手袖間:把手放在袖子里置身世外。 19自以無前:勇于為人。 20瑯瑯:清朗響亮的聲音。 21鄙:輕視。 22遺:遺棄。 23期:時間期限。 24矢:正直。辭:告訴。 25嗚呼哀哉:感嘆用語,用以表示悲哀。 26饗:通“享”,迷信指鬼神享用祭品。
【今譯】 元和十五年,韓愈謹以清酒和佳肴祭奠亡友柳子厚的在天之靈。嘆息子厚呵,您終于離去了!生老病死自古莫不是如此,我又有何嗟嘆的呢?人生在世,如夢一場。這其間的利害得失,竟能如何計算得清呢?當在夢中的時候,有歡樂也有悲傷。待到夢醒時,怎能夠追趕上夢中所思?大凡出生的小樹,都不愿長大成材,因為要用木材刻制成酒杯,實乃為樹木的滅害。您在人生中途被遺棄,是上天解脫開您身上的羈絆。您的詩文似玉佩瓊琚一樣華美,其言辭大放光芒異彩。富貴不能由自己決定,自古以來其功名湮滅者不可勝記。而您生前的表現,不同尋常,形象高大、雄偉。不善于斧鑿反去砍削,傷了手指便慚愧而出汗。然而能工巧匠只能置身其外,在一旁束手觀看。您的文章雖好但不能用于當世,而讓我輩來掌管朝政大事。您平時待人接物,一向是勇于為人。而一經被斥退就不再回來。群小們便狂飛亂舞,傲氣沖天。嘆息子厚呵,您今天亡故而去了。而您訣別人們時的聲音,是多么的清朗和響亮!您曾告訴過各位好友,寄托您的兒子。您對我從不曾輕看,也曾以死相托。而今人們的交往,則往往要看對方勢力的大小而定。我豈能保住您,能承擔起您的重托嗎?不是我了解您,而是您實心托命于我。如今尚且有鬼神在,怎能敢隨意將事情遺忘掉?我思念您永遠離去,沒有再回來的日期。因此在您的棺木前擺設上祭品,滿懷深情厚意向您訴說:哎!悲哀呀!請您尚且享用這祭品吧!
【集評】 清·李剛己指出:“先言子厚之不得志,而后言他人之得志者,以反襯之,故筆下有蒼茫不盡之勢,若凡手為之,將二句之意,上下顛倒,則奄奄無生氣矣。”
清·曾國藩指出:“峻潔直上,語經百煉,公文如此等,乃不復可攀躋矣。”
【總案】 韓愈與柳宗元生前互相往來,志趣相投,曾結下深厚友誼。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當年十一月八日,韓愈便為柳寫了墓志銘,后又于第二年五月,寫了這篇祭文。祭文自始至終嗟嘆痛惜,深情厚意溢于言表。文中多議論和感慨。指出社會的不公,感慨“世態炎涼”和“人生如夢”。文章在指出社會不公、不愛惜人才的同時,對照著寫出柳宗元文章的卓著和才華的出眾。這種襯托、對比的寫法,使柳宗元如同池塘泥沼中獨出的一枝荷花,又似黑夜天空中閃爍的一顆明星。然而荷花竟不被賞識,明星也常遭烏云掩翳。柳宗元生不逢時,他那高尚的品德和聰明才智竟得不到重用。作者對置柳宗元之才高而不用深表不滿和慨嘆。這是時代的悲劇,我們今天讀之也倍加感慨、惋惜。
文章用語凝重,風格峻潔。文中善用比喻,寓意深刻,有利于表達主題。如“凡物之生,不愿成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這是諷喻當世不重用人才而使有才之士多有不幸,也暗指柳宗元當年遭貶斥的不幸命運。再加“不善為斫,血指汁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這種鮮明生動的比喻意在指出當世“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暗指置柳宗元之才高而不用之事。全文多為四字句,句式嚴整,音律沉實,節奏頓挫,且深情滿懷,感傷痛惜,讀之令人涕下。
上一篇: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