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筑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劉克莊
萬夫喧喧不停杵,杵聲丁丁驚后土。遍村開田起窯灶,望青所木作樓櫓。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訶責如風雨。漢家丞相方憂邊,筑城功高除美官。舊時廣野無城處,而今烽火列屯戍。君不見高城齾齾如魚鱗,城中蕭疏空無人。
《筑城行》,古樂府作《筑城曲》,屬“雜曲歌辭”。《樂府詩集》中選有四首《筑城曲》,篇篇可讀。如張籍《筑城曲》。劉克莊這首《筑城行》,正是在前人的影響下,又有自己獨特創造的樂府詩。
從下面“歸時廣野無城處,而今烽火列屯戍。君不見高城齾齾如魚鱗,城中蕭疏空無人”四句可知,邊地的“高城”已經筑成,但“城中”卻已“蕭疏空無人”。也就是說,筑城的人已經死去或逃走了。既如此,作者自然是不能見到當時筑城的情景了。這首詩當是作者看到邊地一座座“高城” “蕭疏空無人”的奇怪現象時,問起個中緣故,一位當事人向他訴說了下邊的情況。因為這是當事人耳聞目睹的情景,所以尤為生動逼真。
全詩十二句,可以分為兩部分。
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邊將強迫邊民筑城的情景。首句“萬夫喧喧不停杵”,寫筑城役夫之多,聲音之大,杵聲之急。張籍《筑城曲》云: “千人萬人齊把杵?!眲⒖饲f在這里既是化用張籍詩意,又是真景實繪。如按每戶出一夫計算,“萬夫”便需一萬戶。 “杵聲丁丁驚后土(后土:指大地)”句,寫役夫們舉杵夯土的“丁丁”之聲驚動了大地。 “遍村開田起窯灶,望青斫木作樓櫓”二句,具體點明是大規模動員修筑此城。 “開田起窯灶”,指為了筑城,不惜破壞農田,挖土建窯,做坯燒磚。 “望青斫木作樓櫓”句,寫為了筑城,把村莊周圍的樹木都砍伐來在城墻上建造樓櫓。“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訶責如風雨”二句,寫監工的軍吏督責之急。“天寒日短”,點明時令正值冬寒季節。 “工役急”,說明邊將對此役催促甚急。 “白棒”,即白棓,一種不設色的大木棒,為兵器的一種。《三國志·魏志·鐘會傳》:“(鐘)會已作大坑,白棓數千,欲悉呼外兵入?!边@里用借代的手法,指手持白棒的軍吏大聲訶責甚至用白棒毒打那些役夫們。這足以說明,這次修筑此城,完全不是邊民們的自愿,而是一種被迫的苦役。即使他們全部出動,仍不能使邊將滿意。這不禁使人產生了疑問:邊將為什么要急于修筑此城呢?
“漢家丞相方憂邊”以下六句為詩的第二部分,揭露邊將筑城邀功、慘害人民的罪惡。 “漢家丞相方憂邊,筑城功高除美官”二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邊將急于筑城的目的:原來筑城首先是他巴結權貴(丞相)以求榮升高官(美官)的一個手段,抵御外族的入侵倒在其次。這兩句詩寥寥十四字,活畫出這位邊將的丑惡嘴臉和骯臟靈魂。他善于察顏觀色,打聽消息。一聽說“丞相方憂邊”,他便大張旗鼓地做起來表面文章來了:大興土木修筑城池。結果,這位邊將不是因為抵御外族入侵、殺敵立功而升高官,而是因為, “筑城功高”而“除(升)”了“美官”。一個“相”,一個“將”,可真是狼狽為奸的絕妙一對! “舊時廣野無城處,而今烽火列屯戍”二句,是對這位邊將“筑城功高”的具體化,說明當時的邊民在這位邊將的逼迫之下,修筑了許多城池。最后二句“君不見高城齾齾如魚鱗,城中蕭疏空無人”,再巧妙地將筆鋒一轉,說高城雖一座接一座地修成了,但“城中”卻“蕭疏”冷落, “空無”一“人”!這些修筑城池的村民都到哪里去了呢?從“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訶責如風雨”二句可知,他們或者是“力盡不得拋杵聲,杵聲未定人皆死”,作了軍吏的棒下之鬼,做了將軍的“城下”之“土”;或者是忍受不了將軍和軍吏的殘酷壓迫而遠走他鄉。這就深刻地指出:邊將軍吏對邊民的慘害遠遠超過外族入侵之害!這最末二句,看似如實平敘,實則是代廣大邊地村民所喊出的不平之鳴。對于這些“城高功亦高,爾命何足惜”的邊將,以及那位庸相、那個昏君,都是嚴厲的斥責。
全詩在藝術上是極為巧妙的。作者假借一個當事人的口吻,如實敘述,不著一句議論,令人信服。“事實勝于雄辯。”在鐵的事實面前,讀者自會明白是非曲直的。
上一篇:李白《笑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惲《紫藤花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